的出版社。
通常来说张潮已经不需要找“出版社”,而是出版社找他。
而且对于他的新作的首印与版税,在业内也有了比较公允的成例——
张潮的纯文学长篇,首印通常不低于50万册,版税不低于15%,并且实行阶梯版税,最高可以递增到20%。
张潮的通俗文学长篇,首印通常不低于80万册,版税不低于18%,阶梯递增后最高可达到22%。
至于说改编版权之类,就别想了,人家有自己的文学经纪公司,想要的话就去找「潮汐文化」去谈。
但反正无论多少,都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出版社自然趋之若鹜。
对于《原乡》就有些不同了——这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纯文学作品,并且写的还是国内读者不太熟悉的移民题材,所以能卖多少张潮也没有底。
他也不想捂着让出版社开盲盒。
所以在9月初,马悦然还没有来到中国访问前,张潮组织了一场小小的内部试读会,让有兴趣的出版社都派编辑来参加。
他把短信发给几家合作较多的出版社以后,立马引起了轰动。
除了因为这是张潮的新作试读会之外,更重要的是马悦然来中国访问指定要见张潮这事已经传开了。
以张潮20多岁的年纪,别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就算是提名也没可能,但是马悦然的这一“指名”,还是带给了人们无穷的想象空间。
20多岁的时候不可能,那30多岁、40多岁呢?
中国自古就有文学家之间“薪火相传”的佳话。“出人头地”这个成语就来自于欧阳修《与梅圣俞书》中语“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这里的“他”,就是苏轼,苏东坡。
马悦然喜欢提携中国作家不是秘闻,但这么年轻却还是第一次。
如果能拿到张潮的新书,加上张潮见马悦然相关新闻的炒作,在新书腰封上加一句:“诺奖终身评委倾力推荐”,说不得又要多卖它几十万本。
这么一个机会,怎么不让人兴奋。
所以这个试读会的名额,在各大出版社都快被抢破头了。
远在广州的花城出版社,一直负责和张潮联系的朱妍玲差点都被挤掉名额,要不是她据理力争,就真的花落别家了。
“社长,你给我个底气呗!”朱妍玲看着眼前的萧建国,不客气地道,“《少年·流星》卖的怎么样,都不用咱们多说吧。”
萧建国自然清楚,少年冒险版的《少年·流星》从2月份出版以来,半年内已经卖出了120万册,不仅是花城社近年来卖得最好的文学类图书,还顺势和「潮汐文化」展开合作,推出了漫画版,也卖到脱销。
所以对于张潮的新书,他也是势在必得。
思量再三,他对朱妍玲道:“首印提高到100万册,再多了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就是个数字,张潮也不差这一点。但是版税可以提高……”
咬了咬牙,接着道:“起步版税20%,最高给到25%。这个条件不错吧?”
朱妍玲眼睛一亮,旋即又黯淡下来,问道:“如果,如果别家也是这个条件呢?”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