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2004:独行文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4章 文学遣日使? (1/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张潮真领着「潮汐文化」的那批作家去日本“团建”了,那打的就是作协的脸了。

    不管作协里有多少人想促成或者想阻止这个「访日青年作家代表团」的组建,都在“张潮自己就能干成”的前提下变得十分“脆弱”。

    张潮让邹光明转达这件事,更像是一种“通知”,而不是一种“求助”。

    而且谁也不能保证他不会拐跑几个「茅盾文学新人奖」的提名者——比如李娟,估计只有张潮能把她从草原的毡房里面薅出来参加代表团。

    韦齐宁虽然也反应过来了,但还是心有不甘,气哼哼地道:“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他们要特事特办,总得有个名义吧?”

    邹光明也犯了难,他促成此事的心意很真诚,不过也不愿意因此让自己背负个什么特殊的责任,于是只能点上一根烟开始抽。

    不一会儿很久没有说话刘恒开口了,他对众人道:“要‘正名’,其实也不难嘛……”

    “嗯!?”会议桌上十几双眼睛都看向了他。

    刘恒整理了一下思路才道:“大家还记得今年是什么年?”

    “什么年,建国48周年?不零不整的一般没什么特别意义吧?”

    “燕京奥运会前一年?人一体育盛会,和咱们这文化活动不挨边啊!”

    “香港回归10周年?这倒是整数年,但也和去日本没关系吧?”

    “北斗卫星发射成功?这……我们也不派人去外太空啊!”

    铁宁最后连忙催促道:“别卖关子了,赶紧说说看。”

    刘恒这才道:“中日邦交正常化是1972年,今年刚好是35周年。其实今年两国国内已经举办过不少活动了,但是宣传不多,都比较低调。

    咱们作协也确实没有参与到这些活动当中去,也怨不得大家想不起来!”

    “还真是!”会议室议论纷纷。

    中日两国的“蜜月期”一直维持到1996年,后来进入了“冰河期”。

    虽然两国民间友好组织的互动并没有彻底中断,但规模和影响力都大大缩减。

    在没有接到上级指示的情况下,作协没有主动参与相关活动当中也属正常。

    “这……好吗?有没有文件支持?”韦齐宁犹豫道。

    邹光明一拍脑袋,连忙道:“有,有!有文件!想要文件,那就一定有!”邹光明折腾文件的能力有目共睹,当年张潮怎么被他“一鸡两吃”,大家还历历在目。

    韦齐宁眉头一皱:“真有?老邹,你说话可要负责任!要是出了问题,可不要怪我没有提醒你”

    邹光明此刻满脸是笑容:“负责,当然可以负责。你们等下,我去打个电话……你们先聊。”然后拿着手机推开门,去了走廊上。

    现场一时间都安静下来。

    不过有了这件事的刺激,大家的思路一下子变得活跃许多。

    副主席张抗抗悠悠地道:“其实我们不用搞得那么正式嘛,为什么非要叫什么「访日代表团」,为什么不能是「赴日采风团」?

    作家嘛,总是要采风的。去日本采访,和去日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