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文无第一。艺术审美千奇百怪,文学家对作品的追求也各有其志,所以想让文人们普遍服气某个同行是很难的,更别说“俯首称臣”了。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刘震云还说了一句:“莫言能获奖,表明中国至少有十个人也可以获奖。”言语中多少有些不服气。
这两人还是好朋友。
可偏偏瑞典人马悦然就做到了。
马悦然是瑞典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瑞典皇家人文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瑞典学院院士、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汉学教授和系主任……
当然,对中国作家来说,他最重要身份是诺贝尔文学奖十八位终身评委之一。
身为唯一懂得中文的诺奖评委,多年来他始终致力于发掘、推荐中国作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范围。像曹乃谦就是经过他的高度评价以后,才逐渐受到华语文学圈的普遍重视。
而对于中国作家来说,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始终是一个集体心魔。这种心魔折磨了中国作家们整整30年,以至于有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发轩然大波。
马悦然曾说1988年如果沈从文不在5月份去世,那一年的获奖者就是他,就曾让已经淡出人们视野许久的沈从文重新重新炙手可热。
后来老舍的儿子说父亲老舍也是因为去世才没能获得诺奖,也成功引起了一番唏嘘感慨——直到2017年,诺奖提名名单50年保密期限过了,大家翻阅档案,才发现老舍从未被提名过。
这些都能反映国人和文学界对诺贝尔文学奖曾经有多么“狂热”。
所以别看莫言获奖以后大家这个不服、那个不屑,但之前别说获奖了,拿到一个提名都要在媒体上各种放话,恨不得全天下人都知道。
包括经常有人搬出李敖说的“不出卖自己的祖国,就获不到诺贝尔文学奖”这句话来佐证诺奖的不公,却不知道李敖当年获得提名时,他多次上节目提及都是喜笑颜开的模样,甚至在《燕京法源寺》再版的封面上都要印“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只不过后来没得奖才变得“清高”了起来。
只能说舆论风向和国民心态的变化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事。
马悦然身为掌握诺贝尔文学奖最终投票权的终身评委,自然成为中国文坛所追捧的“皇帝”。就在两年前,国内最权威的媒体还曾专访过他,标题就是《中国作家何时能拿诺贝尔文学奖?》
“皇帝”说的话,可不就是“圣旨”?
这也难怪文学评论界要紧急组织起来对张潮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否则“皇上”一怒,大家不知道又要被媒体批斗多久。
当然,马悦然本人肯定没有这么傲慢,会把自己当皇帝;他与中国文学界的来往也基本是真诚而善意的——但架不住大家都有一颗过度热切的心。
张潮是最没有这个“心魔”的作家了——他早就知道结果,所以格外淡定。见不见马悦然,对他来说并没有差别——反正他这个年纪,马悦然就是老年痴呆了,也不可能找人提名他去评诺奖。
只不过既然“皇上”都把机会送到嘴边来了,自己不利用不就可惜了?
所以在听到邹光明这么说以后,张潮有些可惜地“啧”了一下,说道:“下个月吗?那可能不太凑巧,我很可能不在国内。不然您替我转达一下对马老先生的问候?”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