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2004:独行文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26章 “乡”是躁动的根须 (1/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张潮在黄浦江畔站了好一会儿,直到华灯初上,这里的人流量开始密集的时候,他才回到酒店的房间,打开笔记本电脑,准备开始写作。

    这台笔记本也不是2004年买的索尼了,而是换了thinkpad,cpu型号也从「奔腾」变成了「酷睿」,内存高达1024m,硬盘是海量的160gb。

    这两年他东跑西跑,最后还是决定买个皮实点的。

    从美国回来以后,《原乡》这部就写得断断续续,最近事情基本忙完了,他准备在去日本前完成整部的创作。

    之前张潮用“‘记忆相册整理师’顾峰深入客户林小海的精神世界,在记忆中看到大量由林小海想象虚构的‘林荣生’”作为的第一重维度。

    这属于对“原乡”这一概念探讨的「空间维度」。中国移民的“乡”从来不是单纯的地理坐标,而是一种跟随着脚步迁移、生长的文化根系。

    它就像榕树的气根,既能在异乡土壤中野蛮生长,又始终与母体保持营养输送。

    福海人下南洋时总要拜过妈祖像,掷过杯筊,还要携带着族谱,就是将“乡土”压缩成可随身携带的生存工具包。

    赚到钱先回乡建大厝,是用金钱、物质来反哺这种文化根系,防止其因距离枯萎。

    但是这种“反哺”却造成了一种结果——移民出走越多的地方,往往也是文化、精神上最固执、最保守的地方。

    而这些移民中的成功者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山人海中以偶像的姿态回到家乡的时候,往往又让本就凝固的文化枷锁上的锈迹又深了一些。

    那些由物质构成的虚假的乡愁符号反而成为维系宗族文化的工具,一笔笔的汇款和那些精美的异乡礼物,对现实形成了一种反向“文化殖民”。

    这也张潮自己童年以及青少年时代困惑的一点——为什么几片美国巧克力,就可以让某一个同学成为班级里短暂的“国王”?

    于是他决定继续挖掘,并且营造这部的第二重维度——「时间维度」。

    【……顾峰的手指在虚空中停顿了几秒钟。

    这是系统绝对不允许的操作误差,但当他注视着悬浮在眼前的记忆碎片——那个十岁男孩坐在水泥大象滑梯上,口袋里露出的巧克力包装纸正在融化,深褐色的糖浆像沥青般缓慢爬过生锈的滑轨

    ——某种诡异的熟悉感刺穿了他引以为傲的理性屏障。

    “情绪判定为负面,建议屏蔽。”系统在迟迟等不到他的指令后,自己发出了提示音。

    这声音带着教堂管风琴般的庄严回响,不容质疑,甚至不容迟疑。

    他本该像往常一样挥动左手,让这片1987年的唐人街黄昏像被橡皮擦去的铅笔画般消失。但某种超越程序的本能让他伸出右手小指,那是他身体唯一残缺的部分,十年前在自家的门缝里失去的指节。

    虚拟空间突然震颤起来。

    男孩转过头,融化的巧克力从他掌心滴落,在街道上汇聚成粘稠的溪流。顾峰惊讶地发现那些糖浆里浮沉着银色光点——那是林荣生从1972年到2001年寄回的支票残片,每张背面都印着模糊的指印。

    “你也在等爸爸吗?”男孩的普通话带着福海腔的糯软。

    顾峰的理性既赐予他高度的冷静,但也让他患有强迫症——此刻,他的强迫症开始发作了。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