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这个奖,我不能领!(新年快乐,月票拿来!) (2/4)
张只有三条腿、桌面破了一个大洞的书桌,配文是:“这曾经是我和我弟弟的书房,美国人来了,现在只剩下我和这张桌子了。”
……
谁也没有想到简简单单一张书房照片,折射出的却是人间百态和环球凉热,甚至可以反应一个国家是动荡还是安宁,以及内部巨大的阶层差异,一时间引起了全世界新闻媒体的关注。
CCTV1《每日朝闻》:“一张照片,一段真情。近日,「微博网」出现的“晒书房”风潮席卷大洋两岸,中美两国的网友争相展示自己的阅读环境。其中,来自广西桂林一位12岁小朋友的书房照片,尤其让人关注……”
《人民日报》:《书房的故事:全球网友如何通过微博重新定义阅读文化》——“……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令人深思,尤其是那些在极端环境下坚持学习的孩子。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教育环境的差异,也暴露了当前教育投入向后端延伸不够的问题……”
《经济学人》:《从简陋书桌到奢华书房:社交平台上的阶层镜像》——“「书房照」反映的不仅是不同国家教育环境的差异,更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令人不安,全球化进程当中,我们不能忽视教育不公平的种种细节。教育,不仅仅是盖一些学校……”
《泰晤士报》:《微博活动如何将书房变为文化对话的窗口》——“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全球分工合作,还是一个文化交流、消除隔阂的过程,来自中国作家张潮创办的「weibo」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做到这一点。”
……
每个社交媒体从小众应用该走向大众化平台,首先依靠的是高度专注化形成的病毒式传播,然后就看有没有逮到“破圈”的机会,让传统媒体主动进行传播。
「微博」这次的「书房照」风潮,显然把握住了机会,而且还来得特别巧妙,以至于「潮汐文化」上上下下都认为是张潮暗中运作的。
对此张潮真是“百口莫辩”,只能摊手对众人道:“你们不要这么封建迷信,怎么可能啥都是我的营销——要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嘛!”
「潮汐文化」的众人信没信不知道,但「微博」引发的巨大效应已经让所有人都为之侧目了。不少得了眼热病的单位迫不及待地就要伸手过来,但很快都被一句话给抽了回去:
“「微博」既是中美人民沟通的一座桥梁,也是宣传中国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一座阵地。「微博」现在还很弱小,我们要保护它,而不是限制它;要让它茁壮成长,而不是让它畏手畏脚;要……”
在这股风潮中,最可怜的莫过于原本起步更早的短内容分享平台「推特」,之前找它的各个资本现在要么进入观望状态,要么把兴趣全转移到了「微博」上。
所以现在的张潮,正处于这几年来的最高光时刻,远比之前出版任何一部,或者任何一次上电视都更加受到关注。
虽然他已经再三和别人说明想要投资、想要合作,通通去找黄杰夫他们,但是仍然有电话、短信、邮件络绎不绝地找上门来,甚至无孔不入到要直接上门拜访。
所以张潮只在家里呆了三天,倒完时差,第四天就悄悄开着车“环BJ自驾游”躲了出去,毕竟有些人不好拒绝。如果真有人知道自己回国了,就干脆就说自己不在燕京,外出采风去了。
不是他要故作清高,或者真当“闲云野鹤”,而是「微博」的价值才刚刚开始发酵,远没有到最合适引入外部资本的时候。
反正现在「潮汐文化」账上不缺钱,再运营一段时间,用户规模再翻一番,到时候就不是8-10亿美金的估值了。
张潮的第一站就是位于门头沟的潭柘寺。潭柘寺是BJ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