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潮看看站在身边的“最亲爱的女儿”伊万卡,和台上“最亲密的朋友”希拉里,情不自禁地跟着所有人一起大力为台上的男人鼓起掌来。
慷慨激扬的演讲结束了,嘉宾们也来的差不多了,于是各自落座静待拍卖会开始。
张潮回到自己的座位,发现朱诺·迪亚斯和约舒亚·菲利斯两位同桌已经坐在那里,其中朱诺·迪亚斯年龄明显大一点,有40岁左右,秃头、长脸,留着精心打理的小络腮胡,笑容温煦。
约书亚·菲利斯则年轻许多,看起来甚至不到30岁,满脸好奇、轻松的表情,戴着一副边框眼镜,是个再典型不过的美国白人书呆子形象。
两人都对张潮与苏珊表达了友好,四人互相介绍、寒暄,只不过迪亚斯更含蓄一些,菲利斯则露出了有些夸张的笑容,热情地道:“知道能和你同桌,我就是十分期待今晚。
要知道,我们可是‘校友’!”
张潮纳闷了,迟疑地问道:“你去燕京留过学?哪一所,燕大,还是燕师大?”
菲利斯脸上的尴尬一闪而过,马上道:“爱荷华大学,我是爱荷华大学的毕业生。”
张潮恍然大悟,不过「国际写作计划(IWP)」只能算爱荷华大学组织的短训班,菲利斯说两人是校友实在有点生硬,不过对方至少是善意的,也就没有必要否认了。
四人坐定以后,菲利斯有些羡慕地道:“你认识伊万卡?我看你们聊得十分热络?”一边说着,一边用灼热的眼神看着坐在第一排的伊万卡那光洁如玉的真空大白背。
张潮耸耸肩,道:“刚认识,聊了一会儿。”
菲利斯恋恋不舍地把目光从伊万卡身上拔出来,好奇地问道:“讨论你的吗?哪一部,《消失的爱人》,还是《大医》?”
张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道:“你也看过?”
菲利斯坦然道:“看过《消失的爱人》,那确实是一个精彩的美国人的故事。《大医》的题材有些沉重了,我已经买了,但是还没有下定决心看完它。”
这时候光头的迪亚斯插话道:“我反而喜欢你的《大医》,写出了一个民族的苦难与不屈。”
两人说得张潮都有点脸红,他们俩的作品自己可一个字没看过,但又不懂装懂客套说“你们的作品也很棒”,万一对方要讨论细节就丢脸了
不过好在两人也没有在意这个,毕竟不是谁的都能很快得到翻译。
不过张潮很巧妙地转换了一种表达:“我在「weibo」上看到有美国读者推荐二位的作品,说不定很快就能看到中文译作出版。”
这下不管是迪亚斯还是菲利斯都高兴了起来,毕竟作品能在中国出版的话,能增加不少收入。
作家在美国也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易谋生的职业,哪怕是普利策奖得奖作品,也未必能大卖,不乏得奖前销量几十册,得奖后也不过增加到几百册的案例(有本诗集得奖前卖了51册,得奖后卖了400多册)。
尤其是历史类、非类、诗歌类更是重灾区。某种程度上,中美作者面临的困境也是类似的。
所以迪亚斯和菲利斯也各自有自己的职业,一个是大学写作学教师,另一个则在《波士顿日报》上有自己的专栏。
正聊着,台上的拍卖已经开始了。这次慈善拍卖旨在为美国的「免疫缺陷患者关爱基金」募集资金,拍品主要是一些新锐艺术家的画作、雕塑,以及伊万卡新成立的珠宝品牌的设计师签名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