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2004:独行文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9章 陷阱最隐蔽的提问 (2/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思议,老太太年过在出版业摸爬滚打了50年,年轻时连威廉·福克纳的手稿都审校过,这么赞美张潮这个小年轻属实夸张了。

    不过艾丽丝·梅休的发言并没有太长,不到5分钟结束了,并且道:“让我们请出今天的主角,来自中国的张潮,我们最年轻的国际签约作家!”

    张潮闻言整理了一下衣服,迈着轻快的步伐从后台走出,一边挥手,一边走向主讲台。

    他一露面,闪光灯和欢呼声就把纽约公共图书馆主馆大厅的宏大空间给填满了,不少人都在高呼:“zhangchao,you're hero!”

    记者们更是雀跃不已,对他们来说,比参加一个畅销书作家新书发布会更让人兴奋的是什么?

    ——当然是参加一个富有争议的畅销书新书发布会啦!

    张潮这几天为了创作,刻意屏蔽了一部分舆论信息,所以对美国已经如火如荼的“me too!”运动并没有太多了解,不知道现在已经把他头像制作口号图片,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

    这场运动妙就妙在张潮和基兰·德赛双方最终在「东方快车对话」节目第三集中表现出的相互理解与友好态度,更加坐实了之前《美国印度人》报纸对张潮的指控是蓄意误导。

    大家传播起来更加理直气壮。

    待张潮在主讲台前站定,再三致意之后,现场的声音才平息下来。

    他习惯性地轻弹了一下麦克风,才道:“感谢梅休女士对我和《大医ii》的评价,让我受宠若惊。我一直认为,创作每一部都是一次崭新的冒险。

    而这场冒险的终点,不是我敲出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的时候,而是它与读者的第一次见面。

    人间是一片广阔无边的海洋,文学是让我们得以漂流其上的一叶孤舟。人类依靠这叶孤舟,找到那些最能表达自己心绪的言语,从而与其他人产生联结。

    能在一部作品中相遇,无论是对作者来说,还是对读者来说,都是百万中无一的奇迹。所以这部,就是献给那些愿意通过阅读与人间相联结,一同读过淼淼大海的人们。”

    观众席不由自主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张潮用一个精妙的比喻,调动了现场所有人的情绪,尤其让那些喜欢他的读者感同身受。

    接下来就是记者的提问时间了。大卫·米勒作为主持人,优先点出了几位事先安排过的记者,提了一下关于《大医ii》这部的常规问题,无非就是主题、手法、主角、思想……和中学阅读题似的。

    对这些程式化的问题,张潮的准备自然很充分,很圆满地就回答过了。

    但一本新书的发布会显然不能这么无趣,在既定问题回答完以后,才是媒体们真正的自由发挥时间。

    首先来自《大西洋月刊》的记者杰弗里·古德伯格问道:“我参加过《大医ii》的文学媒体内部试读会,我对这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你对人物复杂处理,让他们显得真实又富有浪漫主义。

    但这仍然是一种将人物‘英雄化’的处理方式,他们在面对‘大义’与‘个人’的抉择时,几乎没有犹豫过。这让我感到困惑。

    他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展现出的矛盾和挣扎不够充分。您是否认为在当代社会,我们仍然能够依赖传统的英雄模型,而不是去应该拥抱一种更加复杂、模糊的英雄观?”

    这个问题有深度!张潮略微思考了一下,说道:“作为作家,我更倾向于探索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我认为‘英雄’的定义在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英雄不再是单纯的无懈可击的完美存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