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2004:独行文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8章 盛况空前的新书发布会 (3/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锋作家突然写下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他们很不理解。

    我说,这有什么不可理解的,总不能你们叫我先锋,我就傻乎乎在前面冲锋一辈子吧?天底下没有这么傻的作家。】

    【我现在的写作原则是:当某一个题材让我充分激动起来,并且让我具有了持久写下去的欲望时,我首先要做的是尽快找到最适合这个题材的叙述方式。

    同时我要努力忘掉自己过去写作中已经娴熟的叙述方式,因为它们会干扰我寻找最适合的叙述方式】

    ……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黎翊云的写作,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于华尽力避免的那些——被别人所定义、所限定,最终固化为一种娴熟但缺乏变化、活力的叙述,这对作家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特别是这种“定义”和“限定”,往往是以赞美或者恐吓的形式出现时,对作家的影响尤其大。

    除了于华,还有不少人也参与到讨论当中,不过焦点是所说的“母语创作”。

    有人提出,这里的“母语”其实不一定指的是现代通行的普通话、现代汉语,许多人的母语其实是各种不同的方言。使用方言创作,往往能给作品带来别样的生命力。

    但是也有人反对,认为自古以来中国的大部分文学经典还是以“通用语”的表达形式创作而成的。方言创作虽然偶有佳作,但是在思想深度与传播方面,局限较大,尤其不能表现“大时代”。

    这时有个叫“弄堂网”的小网站上,一个ID为“独上阁楼”的网友不服气了,他表示他就准备用上海方言写一部,也可以写出一代“上海宁”的生活图景和时代变迁……

    对话的第三集是所有人最关注的。无论是文学界人士还是普通书迷,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了张潮与基兰·德赛之间的“不和”,尤其是在“种族歧视”的阴影下,大家都很好奇这场对话会不会是“火星撞地球”式的火爆。

    结果却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张潮和基兰·德赛不仅没有发生语言上的冲突,甚至张潮还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这场对话。

    尤其是张潮提出英美的文学圈,在利用奖项来“驯化”移民作家走进狭窄的题材陷阱,将移民困境固化为一种“文化景观”,以装点其主流文化的观点以后,基兰·德赛脸上失魂落魄的表情简直让所有人同情。

    同时张潮的这个观点也极大地引发了国内文学界的争议。

    一个刚刚获得“全美书评人协会最佳奖”的中国作家,不感谢人家,反手就开始批判文学奖项隐含文化驯化的目的,这是什么操作?

    他不是该说“感谢全美书评人协会颁给我的这个奖,然后我还要感谢我的书迷们,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感谢……,我爱你们……”——哦,走错片场了,这不是好莱坞。

    那至少也应该表达一下起码的尊重吧,讲讲自己的文学理想、创作理念。

    怎么就吐槽上了呢?

    那这个奖,张潮领还是不领?

    这一切都将在即将举行的《大医》第二部的发布会上揭晓。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大医》第二部发布会当天,美国时间4月20日,复活节假期的第二天。

    纽约公共图书馆主馆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宏伟建筑,灰色花岗岩砌成的外墙庄严而凝重,正面两侧各有一座狮子雕像,被分别命名为“耐心”和“坚韧”,据说是纽约精神的象征。

    此刻在主馆大门口两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