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2004:独行文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8章 盛况空前的新书发布会 (2/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
    马上就要参加新书发布会了,张潮要打理一下自己的个人形象。

    就在张潮在纽约忙忙碌碌地写作和准备新书发布会的时候,燕京,甚至整个文学界,也因为他的三场谈话而发生着一场震动。

    虽然出版社也好,电视台也好,并没有授权任何形式的转播。但是在“互联网精神”的加持下,三集节目几乎在美国播出后的12小时内,就会有翻译好的中文版在各大视频网站上线。

    第一场与“恐怖之王”斯蒂芬·金的谈话,大家普遍的感觉是“一老一小,中美两个畅销书作家之间的商业互吹。”

    随后那句“母语创作论”,还惹出了不小的舆论风波,所以被普遍地冷处理了。

    到第二场与华裔女作家黎翊云的对话,则给人带来了彻底不同的感受,张潮展现了强大的文化自信力与坚定的创作观,完全刷新了所有关注者的认知。

    国内文学界对能用英语写作并且得到英美书评圈认可的华裔作家,往往会高看一眼。黎翊云在成名后虽然作品还没有中译本,但是文学批评界对她的研究已经开始起步了,并且有诸多赞美之词——

    “以极大的坦率和洞察力,驾驭了悲痛和坚韧、失落和重生的两极。”

    “用心讲故事的天才家。”

    “她对人物的关注好似我们想象中上帝对我们的关注:一种泯灭自我、不带丝毫感伤的爱,一种残暴的关注……”

    ……

    但是张潮却犀利地揭开了笼罩在这位用英语写作的华裔女作家头上的光环,告诉世人在这些看似宏大“杰作”的背后,本质上只是一个心理上没有走出青春期的少女,对自己家庭的反抗。

    那些深刻的映照,更多是是一种扭曲的心理投射,而不是真正把握到命运悲剧的核心。

    而用英语写作,更是一种无奈的逃避,折射出了这位“勇敢”的女性内心脆弱的一面。

    在这个过程当中,张潮并没有一味地咄咄逼人,不顾对方的感受,强逼着对方“忏悔”或者让对方“暴怒”,而是给予了足够的理解与宽容。

    总结起来就八个字——态度柔和,立场坚定。

    虽然不知道黎翊云最终会因为这场对话,让自己的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变化,但是张潮无疑为文学界敲了一记响钟——并非所有的英语写作和外国人认可都值得膜拜。

    评价一个作家的作品,最好要摘下滤镜。

    就在第二集中文视频发布的当天晚上,张潮的老师于华,在他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是一个作家》,虽然没有具体谈及张潮的此次对话,但在字里行间又都是在支持自己的这个学生。

    【我刚刚成为作家的时候,外界给我戴了很多顶帽子,其中最大的一顶叫做“先锋作家的代表”。但是这些帽子我一顶都没有接受。

    我始终认为我就是一个作家,如果硬要给我这个身份加一个定语,那我也只接受“中国”或者“男性”这两种,这是我与生俱来、不可能摆脱的一部分。】

    【因为没有一个作家会为一个流派写作。所有的流派,或者某种被定义的写作方式,都是别人为了方便研究我,或者我的作品,进行的一种限定。

    作家不能把别人对你的限定,当成了自己对自己的限定。】

    【十多年前我刚刚发表《活着》时,有些朋友很吃惊,因为我出乎他们意料,一个他们眼中的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