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2004:独行文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3章 集体破防 (2/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的引导下,来到了新闻发布会的现场。这里同样坐着七八个记者,这样一共就有近30个记者、摄影师参加发布会,即使在美国文学界,也算是大阵仗了。

    大卫·米勒先代表simon&schuster出版社发表了官方声明,无非就是出版社坚决反对,也不存在任何种族歧视的行为,签下基兰·德赛就是证明;

    同时也表达相信张潮并非种族主义者的态度,“使用母语创作”仅仅是文学观点的分歧,绝不是作品高低的论断。

    这种套话记者们当然没有兴趣听,很快就起哄让他赶紧结束。大卫·米勒也知趣,在上面站了不到三分钟就下来。

    张潮从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整理了一下衣服,站到了话筒前。

    看到张潮,记者们又激动了起来,纷纷把手高高举起,希望能成为第一个提问的人。

    张潮在人群中巡视一圈,终于在角落里看到一个印度裔面孔,虽然与前天见到的不是同一个人,不确定是不是《美国印度人报》的记者,但还是指向对方:“请那位记者提问,对,第三排最右边那位。”

    那位印度裔记者有些懵,他这次来本来就是凑数,没准备自己会被叫到,毕竟张潮也不是傻子,没必要触霉头。不过既然已经被叫到了,他还是站起来问了个“常规”问题:

    “你好,我是《美国印度人报》的记者拉吉夫。现在美国的舆论界普遍认为你的‘母语写作论’存在种族歧视的问题,请问你是否承认自己存在这种‘偏见’呢?”

    张潮微笑问道:“首先你说的美国舆论界‘普遍’认为我存在种族歧视,有没有什么依据呢?”

    拉吉夫一愣,很快反应过来:“我们都看到了cbs的新闻,cbs是全美最大的电视服务商……”

    张潮道:“现在现场就有cbs的记者,还有fox的,还有《纽约时报》《纽约客》《号角报》……你们认为我是个种族歧视者吗?”

    一时间被点到名的媒体记者都不吭声,这个问题压根就不是真的拿来给大家回答的,而是为了排除可能出现的干扰音。

    这是采访对象要和特定的采访者单对单的信号。

    美国记者们显然没有想到一个中国年轻人竟然这么熟悉采访的潜规则,一时间都饶有兴趣地看起戏来。

    拉吉夫显然紧张起来了。他虽然在《美国印度人报》做了多年的记者,但这份报纸本来就是小报,自己以往采访的也都是在美印度同胞发生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或者是那种“付费采访”——有不少印度人在美国取得了一定成功后,会专门联系这份报纸的主编,对自己进行一次专访,好在亲朋好友中“人前显贵”。

    这种采访自然是要宾主尽欢,与眼前的中国年轻人咄咄逼人的语势截然不同。

    不过这其中也包含机遇——拉吉夫调整好心态,说道:“你是否是个‘种族主义者’,应该问你自己,而不是这里的记者。

    ‘英语’作为印度的官方语言,有其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成因,是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你强调用自己‘用自己民族的母语写作’,充满了对基兰·德赛的挑衅和不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种族的标志,你歧视一个印度作家使用英语创作,就是在歧视印度和印度人。你,就是一个‘种族主义者’。

    请问,我说的对吗?”

    张潮闻言没有着急回答,而是反问了一句:“你还记得在我说出‘我使用自己民族的母语写作’这句话前,你的同事是怎么问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