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其它方面也是一样。
自己知道最优答案,用不着探索和试错,最大的问题反而是在现有的环境和条件,怎么抄最优答案。
自己考虑最多的是千万不要步子迈得太快,那样很容易扯到蛋!
只是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世人还是后人,不管是处在该时代亲身感受,还是站在历史角度回顾,都会觉得。
太快了!
真是太快了!
皇上你把整个大明变成一列疾驰的火车,风驰电掣,一往无前,我们跟不上啊。
朱翊钧起身转出书案,走到张居正旁边坐了下来,伸手轻轻拉着他的左手,右手轻轻地抚在他的手背上,缓缓说道:“张师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张师傅,你做得已经足够好了,已经无愧于大明,无愧于你的时代。”
张居正也笑了,“谢谢皇上。有皇上这句话,老臣此生无憾!
不过还请皇上再给老臣三年时间,值好最后这一班。”
朱翊钧点点头,“没问题。”
他坐直身子,手也自然地收了回来,神情变得郑重起来。
“张师傅,朕请你来,有三件事要相商。”
张居正也坐直身子,神情一正。
“皇上请吩咐。”
“潘凤梧这几月在忙着两件事,一是官吏交流,二是基层组织建设。官吏交流目前来看,进行得非常不错。
基层组织建设,原本着重在村长和村辅导员。现在河南大案出来了,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大明基层组织建设,县一级才是重中之重。
一县领头人要是没选好,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那大明的所谓基层组织建设,就是白瞎了。”
张居正点头赞同:“皇上圣明,所言极是。万历新政推行了近五年,地方汇总上来的问题不知几凡,但是回过头往深处一看,大部分问题都出在县以下。
究其原因,根子还在县府上!”
“张师傅,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资政局制定再多的好方略政策都没用!内阁六部诸寺、各省布政司调门喊得再高,嗓子扯破了也没用。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内阁六部诸寺、省布政司,诸多方略规划,犹如千条线,但是要落实到位,却是需要县府这根针去做,去具体实施,带动乡镇和各村遵行。
他这根针要是给力,穿针引线,千条线井井有条,编织成锦。
这根针要是歪一点,千根线就就会越织越乱,最后成了一团乱麻!”
朱翊钧一拍扶手,“张师傅,我们君臣在这一点是达成了共识。那就让潘凤梧,在基层组织建设中,把县府班子的建设,也一并纳入进去。”
他扳着手指头算起来:“以前县府只有知县、县丞、主簿三位,外加一位县尉。
现在要想把县府完善起来,让县级主佐班子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朕觉得,县丞再加两三位,县左丞一位,以及县右丞两三位。”
张居正点头道:“皇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