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王一鹗点头附和:“皇上英明。
臣在进京途中,顺江而下,路过两湖、江西、安徽和南京,与一些旧故聊了聊,发现各地经济案件层出不穷。
原告被告双双喊冤,原本主持公正的地方司法官员,或是束手无措,或者是稀里糊涂。矛盾不断激化。
究其原因,正如皇上所言,新的生产力在不停地发展,所需要的新生产关系却没有随之发展起来。
工商大兴,工业革命,自由贸易,全是此前闻所未闻的情况,产生的问题也让许多儒学出身的司法官无从下手。
他们虽然记忆超群,把朝廷颁布的律法背得滚瓜烂熟,司法流程说得头头是道,可是遇到实际案件,就完全原形毕露。
臣发现,杨开泰案在大明各地,比比皆是。矛盾越积越多,怨恨越积越深,皇上,臣觉得真的不容忽视。”
海瑞接着说道:“天下的矛盾和怨恨来自不公,只有坚持公正,才能缓和矛盾,化解怨恨,才能天下归心,百姓安居乐业!”
海瑞掷地有声的话让朱翊钧许久说不出话来。
海瑞还是自己心目中的那位海瑞。
他心中有大明社稷,把天下苍生放在第一位,所以在激荡变幻的时代风云中,这位过去看上去很迂腐执拗的老臣,反而成了第一批改变头脑,接受新思维的重臣。
朱翊钧欣然地说道:“好,既然我们君臣三人达成了一致,那么下面的话就好说了。
建立完善的依法治国制度,扭转目前不利形势,朕觉得关键在两处,一是刑部,二是司理院。
刑部管着检法部门,是大明最重要的司法行政部门。不仅有警政部门,负责刑事案件的前期侦办,还有检法部门行使重要的检法权。
相对而言,检法部门能主动确保司法公正,司理院却只能被动确保司法公正。所以刑部在依法治国方面,应该承担起重要作用,必须成为依法治国建设的先锋。”
朱翊钧顿了一下又说道:“此前鉴川公担任刑部尚书,完成了刑部转型的工作,从上到下建立了警政部门.丰功伟绩。
只是张相推行新政改革,千头万绪,需要强有力的助手,于是就迁鉴川公为左丞。刑部尚书改由一泉公(郭乾)担任。
说实话,朕对这两年刑部的工作是不满意的。正好一泉公年老体迈,主动提出辞呈,朕也欣然同意,然后想着让子荐你去担任刑部尚书。”
朱翊钧看着王一鹗,郑重地说道:“朕希望你去刑部后,继续鉴川公的警政建设。但是重中之重,就是建立一支合格的检法队伍,有力地推动依法治国建设。”
王一鹗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此次调回京师,会是一个新的起点。能够执掌六部中非常重要的刑部,王一鹗其实是满意的。
内阁总理张居正,左右丞王崇古、魏学曾、王国光、潘季驯,身体都没有任何问题,不可能空出坑来。
那么成为六部尚书之一就是最好的选择。
王一鹗此前琢磨过,工部、礼部、户部肯定不会让自己去,专业不对口。
吏部倒是想去,可王一鹗觉得,另一位出任天官的机会更大些。
那么就剩下兵部和刑部的机会最大。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