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京城,有关五层需求的讨论,仍旧甚嚣尘上。
尤其是朱由检引导报纸讨论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关系,并以此解释朝廷的赈灾和移民政策、推动耕者有其田后。很多士子都认识到五层需求理论将会成为显学,说不定明年的殿试就会考到。
所以这些士子对此的讨论非常热烈,以自己所学的圣人学问,阐释五层需求理论。
当然,因为出身的关系,这些士子讨论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很少,大多在讨论尊重需求。
他们对当今皇帝尊重臣子、和大臣坐而论道极为赞赏,认为皇帝是一位尊重士人的明君,在践行需求理论。
还有些年轻的士子,更看重感情需求。把皇帝的一些话语奉为圭臬,作为放浪形骸的依据。
一些喜欢读才子佳人话本的,还把感情需求和婚姻自主联系起来,提倡无论男女都应在感情上自主决定,反对外人干涉。
这甚至引得一些闺阁女子在报纸上投稿,对此表示支持。
此事又引起了一些讨论,很多士人认识到:能写文章的不止是他们,还有识字的才女。
一些老学究对此忧心忡忡,甚至引用陈继儒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对此大加批判。对女子学堂也展开又一次攻击,号召关闭学堂。
眼看有些女学生因为家庭压力要退学,朱由检命令京报集团帮助女子学堂开办《女子学报》,专注女子教育和女红等行业的技术研究,认为女子也有学习的权力。
同时,还让皇后主持的妇幼保健协会创办了《妇幼报》,专注妇幼保健、妇女权益、幼儿养育等内容,引来很多贵妇订阅。
尤其是上面的老年养生文章,不止老妇人爱看,甚至一些老先生也爱看。很多从未走进医院的老年人,开始走进医院。
擅长温补的张景岳,极受这些人青睐。他们甚至支持张景岳发表补身体的文章,支持太医院创办了《医学报》。
在这些有影响力的老人支持下,对女子学堂的攻击,自然无疾而终。
甚至有一些有些不受士子青睐的报纸开始剑走偏锋,主动向愿意写稿的女子约稿。
大明的报刊种类,更加丰富起来,开始走向专业化。
尤其是张溥的《明报》在南方打开市场、并且创办了《苏报》后,很多报社开始南下,在新区设立的报刊产业园创办分社,发行针对南方的报刊,打开这个市场。
朱由检把新区作为进军江南桥头堡的想法,得到这些人的配合。
新区的支柱产业又多了一种,那就是报刊出版行业。
与此相关的造纸业、印刷业,同样蓬勃发展起来,带动新区的繁荣。
——
这些情况被朱由检看在眼里,他是十分欣喜的。
在有土地和资金的情况下,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最关键的就是人材。
报刊行业无疑是人才密集的,能吸引很多士人参与,让他们找到生计。
这些人只要留在新区,就能为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至不济也不会投靠反贼——
只要这些掌控知识的士人一直支持大明,地方纵有变乱,也根本发展不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