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崇祯重振大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55章 五层需求理论 (3/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nbsp;礼部尚书成基命附和道:

    “满足尊重需求不止靠财富,还应加强教化,提高民众的德行。”

    “而且要给他们从军做官、建功立业的途径,满足更高的尊重需求。”

    “陛下开恩科,确定祖上三代白身的进士至少要有一半,正是给更多的民众满足尊重需求的机会。”

    这是他主持今年乡试、准备明年会试的体会,对皇帝开设恩科表达支持,希望明年恩科还会举行。

    朱由检当然是打算继续开恩科的,毕竟这两年多他刷下去不少官员、新设了不少官位。现在吏部已经开始统计缺失官员,朝堂上也在讨论在哪些地方落实改制,以便在明年确定需要多少进士。

    他欣喜的是,成基命从需求理论联想到科举公平,支持自己录用祖上三代白身的进士。这让他高兴地赞赏道:

    “成卿所言甚是,朕之所以开恩科,正是为了让更多的民众满足尊重需求。”

    “而且还希望士子能自我实现,在生理、安全、感情、尊重都得到满足后,投身于治国平天下之中。”

    “如此方能说是摆脱低级趣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甚至像先贤那样,成为有益于天下的贤人。”

    说着,他的目光不禁看向了刘宗周,群臣中很多人也是——

    显然,如今朝堂上的人都认为刘宗周是这样的贤人,甚至一些人认为皇帝就是用这番话称赞刘宗周。

    不过,朱由检最终也没明说,因为刘宗周还活着,不适合盖棺论定。他说道:

    “这个最高的自我实现需求,是要人人做圣贤。”

    “小康之世就不做要求了,可以作为大同之世的标准。”

    “愿诸位和朕、和天下人一起努力,把大明建成小康之世。”

    群臣纷纷下拜,齐声附和皇帝。《大明礼法公约》的制定标准也多了一条,那就是为小康之世做准备。

    ——

    这场经筵上的讨论,在《邸报》等报纸上刊登后,很快在京城、在天下引起热议。

    尤其是“耕者有其田”那句话,让无数失地的农民,感觉看到了活下去的机会。

    这句话也很快广泛传播,很多不识字、不看报的贫民,都知道皇帝要实现“耕者有其田”,进而向官府打探这件事。

    各地官府一时间焦头烂额,却又不得不按朝廷的命令答复那些农民。

    之前为转运粮食设立的行司农寺,更是催促着地方官府整顿官田、公田,优先分配给无地贫民。

    他们对此很是热心,甚至还向地方官府要求,把偷税漏税的官田全部收回来,分配给愿意缴纳十一税的贫民——

    显然,他们已经认识到一税制的好处,打算在官田和公田上落实。

    不属于官田和公田的私田,才会按之前确定的南方一斗五升、北方一斗、边塞五升纳税。

    大明的田税改革,和清丈土地、大造黄册一起,开始在地方艰难推行。

    苏州被分到土地的佃农,更是安下心来,知道朝廷的政策不会变,他们的土地不会被收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