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愿陛下毋复此语!”
朱由检哂笑一声,说道:
“前唐公卿下场,乃史有明文之事,何必掩耳盗铃。”
“唐太宗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诸位当汲取教训避免此事,而非避而不谈。”
群臣闻言默然,知道这是事实。
朱由检告诫他们道:
“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是为了保障最基本的生存。”
“众卿饱读诗书,作为从科举中选拔出来的智者,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切不可忽视民众的生存需求,加剧天下不安。”
这番话让群臣若有所思,受到很大触动。
虽然他们大多不认为大明到了那个地步,但是其中的道理他们还是认同的——
民众若不安稳,官绅就不安全,这是很明显的道理。
刘宗周更是说道:
“《论语》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故而治理国家,当以民众安稳为先,也就是陛下说的满足生存需求。”
“陛下对有产者加税、租给贫民土地,正是这个道理。”
这番话引自《论语》,让群臣顿时回过味来。
认为皇帝的说法虽然新鲜,却仍旧是先贤的学问。
朱由检见刘宗周一番话,就让群臣明白过来,而且降低了抵触心理,对刘宗周更是赞赏,仿照他引用四书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中的道理。”
“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才能谈亲情、友情等感情需求。还想要用自己的道德、功绩、财富获得他人的尊重,满足尊重需求。这就是所谓的齐家。”
“最后则是治国平天下,让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理想信念得到实现,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先贤讲述的道理,就是这五层需求啊!”
命人绘了一座金字塔,依次写上这五层需求,朱由检问群臣道:
“小康之世,应该满足民众的什么需求呢?”
“诸位姑且说说。”
群臣议论纷纷,琢磨着皇帝的需求理论,枢密同知袁可立道:
“陛下说生存是第一位的,故而要满足民众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让天下不陷入乱世。”
“臣等戡乱救灾,正是为天下安稳。”
户部尚书毕自严道:
“只满足生存还不够,还要让民众成家交友,满足感情需求。”
“而且小康之世货力为己,还应给他们挣钱的途径,满足尊重需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