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崇祯重振大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27章 南方税收潜力 (2/6)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p;  “但是北方则不然,臣以为还应执行两税法,分成夏秋两次征收。”

    司农寺卿翟凤翀和户部右侍郎张延登同样出身山东,闻言顿时附议。认为江南秋粮产量高,合并为一税制还可。北方则是不然,仍旧要分成夏秋两季征收。

    出身湖广的李长庚、出身福建的董应举,则认为一税制更好,免去夏税征收,只在秋天征一次税,减少官吏上下其手的空间。

    朱由检听着他们的看法,明显是南方官员更赞成一税制,北方官员则认为应该继续沿用两税法。

    这让他思考之后说道:

    “南直隶、湖广等南方省分,以后实行一税制,只在秋天征一次。”

    “北方一年两熟的地方仍旧实行两税法,分为夏税秋粮征收。”

    “但是对两年三熟和一年一熟的地方,则要实行一税制,赋税相应减免。”

    毕自严闻言说道:

    “北方即使一年两熟的地方也收获不了多少粮食,臣以为相比南方,应该予以减免。”

    这下南方官员不愿意了,因为南方多是山地,他们认为应该同样减免。

    朱由检听着他们吵吵嚷嚷,问首辅道:

    “韩学士,你认为北方和南方的土地,每年纳粮多少合适呢?”

    韩爌是山西人,当然是倾向北方少纳粮的,闻言顿时说道:

    “陛下曾统计北方平均亩产大约两石,南方两石六斗。”

    “臣以为北方的十一税,应定在二斗为宜,平均不超过此数。”

    “南方的十一税,平均不超过二斗六升,如同苏州一般,按上中下田定为三斗、二斗五升、二斗。”

    这显然让南方官员不满,李长庚道:

    “苏州大多是官田,所以重赋。”

    “南方其他地方,怎么能像苏州一样征收呢?”

    “太祖定天下官民田赋,凡官田亩税五升三合五勺,民田减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没官田一斗二升。”

    “苏州多有没官田,所以赋税重。其他地方的赋税,应该像国初那样定为苏州的一半甚至四分之一。”

    太府寺卿董应举也说道:

    “《旧唐书》曰:夏税,上田亩税六升,下田四升。秋税,上田亩五升,下田三升。”

    “若是参考唐朝的两税法实行一税制,上田应该征收一斗一升、下田则是七升。”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朝堂大臣按照出身籍贯,对此激烈争论。

    此时朱由检只能庆幸,苏松江浙人不准任户部官的规定一直在严格执行,否则苏松的人在朝堂上,会和其他人吵翻天。

    最终,韩爌跳出来和稀泥道:

    “臣以为除了苏松二地和官田之外,南方其他民田平均赋税可降至二斗。”

    “北方则降至一斗五升,临近边塞的降为一斗,塞外苦寒之地降为五升。”

    “如此国用可足,百姓负担也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