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他府就不一样了,像是凤阳府的秋粮只有11万石,以前是起运6万石。”
“这次分税制财政分级后,凤阳府虽然和苏州府同为二级财政,却只需要起运五成就行了,只需要向朝廷缴纳5万5千石。”
“不过这两者都是特殊情况,二级财政的府通常是起运七八成,存留二三成在地方。”
“例如应天府的存留比例,就被定在二成。”
“滁州、和州的归属争议,就是由此而来。”
说着,他用手蘸水在桌案上简单绘了一幅地图,向黄道周道:
“你看,这是应天府,北面是滁州,再北面是凤阳府。”
“滁州、和州这两州,可以说是夹在两府之间。”
“如今朝廷要取消州级,黄先生你说这两州的人,是愿意并入应天府,还是并入凤阳府?”
这个问题,引得黄道周深思起来。
按照常理来说,滁州、和州的人,应该愿意加入应天府。
毕竟是南京所在,是大明最繁华的府之一。
但是应天府的财政存留比例是二成,远远不如凤阳府的五成。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加入凤阳府更划算。
黄道周自忖就算自己在两地当官,也对此难以决断。
难怪皇帝派史可法南下,去两地组建议会,让当地民众表决。
想着皇帝这个举措,黄道周佩服道:
“从来都有人说民意,但是民意是什么,却没人能说清楚。”
“陛下设立议会,让四民选举代表投票表决,当真可以称得上重民意。”
“开办国会这一点,黄某是佩服不已!”
这是他对皇帝的各种改制中,最赞同的地方。
也是他遭到民众抵制后,就反思自己的原因。
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儒家士人,他不能忽视民意。
如果自己的作为和民众产生冲突,他就应该要反思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对。
抱着这个想法,他当然很赞同当今皇帝设议会。甚至还觉得各地建议会的速度太慢,应该加快建立:
“滁州、和州需要建议会,其它地方难道就不需要了?”
“我看苏州才是最需要的,它的秋粮存留二十万石,几乎相当于两个凤阳府的秋粮。”
“必须设立议会监督,避免苏州府官吏据为己有。”
史可法对此笑着道:
“苏州府的议会,确实应该建立。”
“不过如今的当务之急,还是在滁州、和州建议会。”
“这两地的归属情况,是不能继续拖下去了。”
“不然明年的会试,都有很大麻烦。”
黄道周初时不解,在想到会试的分卷后,陡然明白过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