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没考虑过。不说皇帝授予他的金吾卫世袭千户,以他在苏州、登州的功绩,几乎可以确定在死后进入两地和家乡睢州的名宦祠。在皇帝这个政策下,必然可以脱离睢阳卫。
其他朝堂上的大臣也是如此,他们大多在崇祯元年的封赏中,获得了金吾卫世官和爵位。有了皇帝的这个政策后,可以更明确地把籍贯转入金吾卫。
朱由检在给文官这个优待后,顺利定下了给英烈之后的待遇。
然后他又提出了第三个不降等,那就是和袁可立祖上一样,在洪武年间得到世职的武官:
“太祖开国、成祖靖难,洪武和永乐年间得到世职的武官,大多在开国、靖难时有功。”
“对他们不必细分,只要留在军中的,一律保留世职,继续与国同戚。”
这部分世官约有两三万,或者更少一些——
因为二百多年下来,有些家族会绝嗣,或者从事它业。
尤其是世官中最低级的世袭百户,也是受高级军官压榨的对象。在卫所世官普遍是定额两倍的情况下,有些地方的世袭百户,甚至被压榨得逃亡缺编。
所以二百多年下来,洪武、永乐年间的世官,实际只留下一万八左右。这些家族坚持到现在仍旧从军,朱由检当然要给优待。
袁可立的家族就属于这一群体,再加上他也没想过削减所有世官,所以对皇帝的这个政策,思虑之后出言赞同。
其他文官同样觉得这些人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认可这个政策。
勋贵就更是这样了,他们大多属于这一群体。
洪武世官和永乐世官作为世袭武官的核心,被保留了下来。
朱由检对于此事,也是松了一口气。
因为这些世官别看人数只有世官总数的二成左右,但在世袭指挥这一层面上,他们的占比却能达到三四成。
只要这部分人稳定了,卫所改制纵然出现错误,也不至于闹出大乱子。
就像太祖朱元璋清理勋贵的时候,也特意保留最核心的濠州从军团体——
登极两年以来,他也在不断学习,尤其是太祖、成祖的手段。
三个群体的优待措施定下后,世官中最核心的群体都保留了下来。剩下那些世官,朱由检自然是交给文官处理了。
不过朱由检也没完全放任文官,更不想让他们把武官逼反,继续道:
“前往海外、塞外的优待,在这次卫所改制中要严格落实。”
“凡是愿意前往海外、塞外的,别管他们是怎么得到的世官,都要保留品级。”
“甚至可提升一级,鼓励他们向外。”
“尤其是辽东方面军,当作塞外看待。”
“凡在辽东从军、或者曾经援辽的,世官慎重削减。”
这是他特别重视的一点,保持辽东军队安稳。
否则有些人的世官品级被降了,心中不忿之下给建虏打开城门,大明的损失就大了。
所以朱由检一再强调,对边军、尤其是辽东军要慎重,尽量少削减世官。即使确认有罪必须削减,也必须把人调入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