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后城隍庙只能负责直属的公墓,其它公墓由各地山神庙、土地庙、社庙管。还有佛道等宗教,也可以让他们出资买地做公墓,用于安葬神职人员和信徒。”
“这些墓地的选址,应该尽量选择山林,不易被水冲毁,也不占据耕地。多在山上种树,用于培植地气。”
“还有,这次京城改造时,三环内的墓地、还有周边平原上的墓地,都要尽量迁走。”
“有后人的让他们自己在公共墓地免费选择一定面积的墓地,没有后人的由太常寺统一迁移。”
作为一个古城,北京周边的墓地着实不少。就像八宝山那个地方,晋朝就有坟墓存在。
为了不让它们在城内有碍观瞻,也为了把更多的土地利用起来。朱由检决定把坟墓都迁到公墓里,在京城周围的山岭,设置公共墓地。
他可不希望因为承平太久,导致遗留的墓地太多。以后像巴黎那样,尸骨满到都溢出来。不得不开挖地下墓穴,混合埋葬数百万具尸骨。
这件事的难度很大,尤其是那些好不容易埋到京城的,当然不愿意迁出去。徐光启闻言就说道:
“利师墓地是神宗皇帝在万历年间赐下的,臣以为不当迁移。”
朱由检思考了一下,没有在这种小事上纠缠,点头道:
“历代先帝赐下的坟墓、还有先贤的墓地都可划为文物保护单位,由太常寺制定编号通告当地衙门保护,可以不用迁到城外。”
“其他人的墓地,则是能迁移的就迁移。”
“包括寺庙宫观,也要让他们在城外买山林做墓地,不能再把人随便埋在城里。”
“连皇陵都在天寿山,任何人都不例外。”
底气十足地说着这番话,朱由检又意有所指道:
“京城之所以时不时阴盛阳衰,就是因为千百年下来,死去后埋在地下的人太多。”
“这些人虽然大多已经往生,尸骨却仍旧会残留阴气。”
“不能把他们的阴气一直留在城里,影响到了活人。”
这个观点,明显是在说大明之所以时不时有宦官专权,是因为坟墓太多导致阴气浓郁。
在正气和阳气不足时,阴气就会泛滥,导致阴盛阳衰。
群臣听着这个说法,一时纷纷皱眉。
在皇帝以增加阳气的理由开辟皇城东阳门后,他们对此已经有了些免疫力。
但是对这个理由仍然很重视,哪怕以防万一。
所以他们纷纷同意了迁移墓地这件事,并打算和太常寺疏通关系,把自己祖上或亲朋祖上的墓地留下来。
那些没有关系的平民百姓,墓地就必须迁移了。
就像皇帝所说,不能让死人影响到活人。
为此,礼部还打算举行一场法会,让佛道等教背书,配合这次迁坟。
相信有设立公墓的政策在,这些宗教寺观,一定会愿意出力。
不配合就不给他们划公墓,或者划小一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