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后逢五逢十,就定为社庙集会日。人们可以去社庙聚会,同时祭祀社神。”
这是仿照宗教的礼拜日,所定下的社会日。用这种频繁的祭祀活动,压缩其他宗教的传播空间。
不过这种活动宗教的意味并不浓,更多地是聚集起来购物和游乐。
只有春夏秋冬四个社日,才会举行比较大的祭祀。
勋贵大臣对于此事,都是议论纷纷。
作为城隍后人、甚至是未来的城隍神,他们对于皇帝册封社神,当然喜闻乐见。
因为在皇帝的规划中,城隍神系是地神系的核心,山神、土地等神灵,都属于这一神系。甚至被皇帝划为城隍神的下属,如同村社受官府统治一般。
对于卫所社神出自英烈大部分人没意见,但是对于其他社神,他们就有说法了。
礼部尚书成基命道:
“臣以为各地乡贤、名宦,也同样可以做社神。”
“如今各地的土地神,便多是该地曾经的贤人。”
朱由检眉头微皱,最终还是点头认可道:
“社庙里面设四祠:英烈祠、名宦祠、乡贤祠、往生祠。”
“英烈祠供奉英烈,名宦祠供奉名宦,乡贤祠供奉当地的贤人,往生祠供奉信徒,让他们更好地往生。”
“他们都作为社神的下属或宾客,以后有机会成为社神。”
把名宦祠、乡贤祠等地方祠庙,纳入社庙里面。
甚至还仿照佛道等教的供奉牌位,让社庙也接受供奉,可以让信仰者供奉祖先。
可以说,在各地城隍逐渐册封,城隍的后人也去当庙祝后。朱由检打算对城隍神系进一步深化,把城隍社神信仰深入民间——
给非要拜神的人一个选择,让他们去祭祀英烈、功臣和贤人,以及出自这些人的城隍和土地。
这个体系的威力,群臣一清二楚。就算是敬鬼神而远之的人,也不拒绝在死后被封神。
大臣们的目光,大多是瞄准城隍神,看不上一个村社的小小社神。
但是对卫所将士和低级官吏来说,这显然是一个诱惑,那些人更不会拒绝在死后能被封神。
不过在皇帝提到供奉牌位后,成基命却皱着眉头道:
“社庙分配土地耕种即可,不该让他们收取供奉。”
“臣听说一些地方的城隍庙祭司,仗着掌管公墓大肆敛财。”
“这件事必须做出规范,不能让他们败坏先祖名声。”
这件事情,朱由检有所耳闻。尤其是东宁岛的俞家,似乎做得很差。在岛上建立九莲菩萨庙和他们争夺信仰的李家,没少通过锦衣卫密奏诋毁他们。
正因为此,朱由检在之前设立烈士陵园时,才没说让城隍庙掌管。他向成基命道:
“公墓如何收钱,社庙如何供奉,成卿要率礼部和太常寺制定更详细的规范。”
“各卫所的烈士陵园和公墓,应该以英烈兼做山神或土地神,由他们负责保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