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街字从行,应该是南北向的。
但是也有人认为街里面有两个土字,应该是东西向的。
反而是路字从足,应该是南北向。
两种说法不一,各有各的理由。
最终,还是朱由检看着京城的街区图,对此一槌定音:
“现在京城东西向的大街多,就定东西方向的道路为街。”
“南北向的大街改称为路,例如一环东路,原本是崇文门里街,以后改称崇文路。”
这下群臣没有再争论,因为谁都说服不了谁。
在皇帝定下规范后,他们决定遵循。
不过对崇文路这个说法,成基命提出异议道:
“崇文门外南城区还有崇文门大街,如果同样要改,那也会称为崇文路。”
“臣以为应该定为崇文北路,或者用崇文门的旧称,把这条几乎延伸到北城墙的道路定为文明路。”
然后他还说道:
“之前陛下定下的内大街、外大街之说,指向并不明显。”
“臣以为南北向的道路可加上南路、北路之称,东西向则定为东街、西街。”
“如此一目了然,更容易辨别方向。”
朱由检点头认可,让陈奇瑜根据这个,定下城市道路命名规范。
之前陈奇瑜定下的南大街、北大街称呼,被率先改为南大路、北大路。
容易混淆方向的环城路,南北也被改称为一环南街、一环北街。
一环东路被正式定名为文明路,一环西路则被定名为武安路。
一环南街被定名为正南街,一环北街则因为没有连通,由规划中的什刹海大街和鼓楼东大街组成。
还有西直门大街东面的新开路,被合并为西直门东街。
武安路北面的新开道街,则参照东面聚贤街改为的聚贤路,被命名为汇英路。
承天街被改名为承天门广场,两旁的道路则被称为政务院路和枢密院路……
如此种种,京城的各大街道,名称都被改了一遍。
新的坊巷划分,也在这个过程中确定。按照距离城门就近、以街道分割的原则,重新划分范围。
除了中城兵马司负责的皇城五门九坊外,东城兵马司负责新开辟的东闾门,以及朝阳门、东直门。
东闾门的守卫,同时负责城内的明时坊,以及城外以城门命名的东闾门外坊,简称就是东闾坊。
朝阳门的守卫,负责城内的黄华坊和思诚坊,还有城外的朝阳坊。
东直门的守卫,负责城内的南北居贤坊,以及城外东直坊。
这是东城兵马司,将要负责的八坊。
一共会安排三个卫,负责三城门的守卫,还有八坊的征兵、以及协助治安等工作。
朱由检有心让上直亲军卫所负责这些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