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崇祯重振大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44章 家家有马车 (2/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臣赞同,认为胡同这个名字即使继续沿用,也该作为最低等级道路。

    朱由检同样也是这个观点,所以他把达到十米或旧制三丈宽度的胡同,定名为了火巷:

    “十米以上道路能并排通行大车,方便消防队带着水车等工具进入。”

    “火灾也不易蔓延,会被道路隔离开。”

    “这是前宋创立火巷的本意,可以恢复旧称。”

    成基命对恢复火巷旧称很认可,他不认同的是小巷的称呼:

    “小巷意为更小的巷子,陛下将比火巷更宽的巷子称为小巷,容易产生歧义。”

    “而且巷本就是里坊中的道路,没有供坊外之人通行的责任。”

    “它的宽度也不需要定得太宽,在十米左右即可。”

    “如今京城并无十六米宽的道路,与它接近的,是原本六丈、接近二十米宽的小街。”

    “臣意为若要修建小巷,不如修得再宽一些,直接修成小街。”

    这个说法,让朱由检认真思索,琢磨是否合理。

    按照当前的现状,坊中道路没有供外人通行的义务,当然不需要修得太宽。十米宽的双向人车混合通道,即可满足需求。

    更宽的则能修成原本二十米左右的小街,有专门的车道和人行道。

    不过,他提到道路宽度标准的原因不是为了现在,更多的是瞄准以后。

    越往后京城拆迁的难度越大,将来汽车诞生后,怎么改造旧城区?

    所以他向成基命等臣子解释道:

    “朕的目标,是让大明的恒产家庭、甚至家家都有自己的马车。”

    “没有专门的车道,马车通行不方便。”

    “所以朕在规划外城时,把新的巷子宽度定为十六米。”

    “中间两个专门的车道,两侧通行人力车和行人。”

    把汽车说成了马车,车道标准也按大车。将来汽车发明后,现有道路也能用下去。

    群臣不知皇帝的这个想法,但是家家有马车的说法,让群臣睁大了眼睛,无法想象这个场景是什么样。

    即使按十万户人家有马车计算,那也是至少十万辆。现有的道路标准绝对不够用,的确需要拓宽。

    只是,把十米宽的胡同拓宽为十六米的巷子,难度实在太高了。估计很多宅院和围墙,都要因此拆毁。

    所以皇帝皇帝只打算在外城推行,把城外的巷子宽度定为十六米。

    成基命心里不觉得这个愿景能实现,但他也不忍心打破皇帝的美梦。

    毕竟皇帝致力于提高人们的出行水平,他总不能唱反调说不让人们过好日子。

    一时间,成基命默然无言。群臣也大多沉浸在这个场景里,设想将来家家有马车会是什么日子?

    太仆寺卿陈奇瑜知道皇帝一直在推行马车,对此没感到太意外,此时出言说道:

    “臣以为成尚书的意思,是担心小巷定为十六米,和原本的小街宽度太接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