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街东面的礼部交流不便。”
“尤其是太常寺四夷馆改为的翻译总署,如今还在东安门外。”
“光禄寺更是只在皇城内有官舍,处理外面事务非常不便。”
“臣以为太医院等内廷衙门既然要搬迁,可以和他们互换官舍。”
户部同样看上了这些地方,打算把人员越来越多的太府寺、司农寺安排在里面。
工部表示少府寺不能一直在工部或文思院办公,应该在工部旁边设立少府寺官署。
理藩院则表示皇帝曾经允许在东江米巷让各个藩国设使馆,理藩院选定了东江米巷东部、会同南馆南面的区域,划分成为使馆区。
如此种种,很多衙门都看到了机会,打算在这次京城坊巷调整中,把负责的衙门搬迁过来。
尤其是他们督导的衙门,更是要放在附近,加强监督指导。
枢密院和兵部的官员,也有人看向了陈奇瑜,想着是不是要把太仆寺搬迁到附近。
不过太仆寺就在小时雍坊皇城边,搬迁的必要性不大。而且皇帝刚刚还命名了太仆寺大街,实在不好搬过来。
陈奇瑜心中暗暗庆幸这一点,对皇帝更加感激。心知太仆寺之所以能在枢密院和兵部的一起督导下还能维持独立,就是因为皇帝。
以后他还要维护好和内府监的关系,避免枢密院和兵部,把太仆寺当作下属衙门。
这些院部的诉求,朱由检不能无视。甚至可以说搬迁衙署这件事,就是他首先提出来的。
他让陈奇瑜把这些记录下来,和工部一起确定道路和衙门位置,按他们的需求搬迁。
一环路的南路也因此确定,就是内城南城墙的顺城街。
普通百姓如果没有通行证,不能擅自通过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他们想东西通行,只能绕远一些。
为了方便绕路,朱由检让陈奇瑜在长安街和一环南路之间多设置几条南北向的大街,保证行人走错时,能够很方便地绕过去。
东西江米巷的住户,也被他要求好好安排。市场则转移到珠市口一带,同时在三法司原址建商场,招揽商人进入——
这里在将来会在西长安街旁边,交通非常方便。
旁边还有城隍庙市,可以把商民吸引过去。(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