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鼓楼市就是他规划的城北市场,在建造新钟塔拆迁周边建筑时,一并建立起来。
指着京城的街区图,陈奇瑜道:
“前元修建大都时,确定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
“按照新制度量衡,大街的宽度就是十二丈、四十米。”
“只不过前元的步长度相比新制略短,实际只有三十七米宽左右。”
“这次重建钟鼓楼区域,臣等打算按新制定为四十米,从北安门到新城门,作为京城的北大街。”
这个规划,朱由检是认可的。
但是京营护军使李邦华却皱着眉头说道:
“陛下,在京城新开城门,就得派人守卫。”
“那样防御压力会更大,需要更多的兵力。”
“臣以为当前内九外七十六城门正好,不需要新开城门。”
群臣之中,也多有附和他的。
这些人不愿大兴土木,甚至不想做任何改变。
但是枢密院这个机构,就是朱由检对朝廷制度改革才设起来的,他们天然没有反对改革的立场,被朱由检轻易击溃:
“不开城门的话,新钟塔如何修建?”
“在钟鼓楼附近的百姓,如何愿意迁到城外去?”
“如果你们能解决这件事情,不开城门也行!”
这让他们如何解决?
能够住在城内的,谁愿前往城外?
城内有城墙的保护,遇到战事也不用担心危险。
城外那就不一样了,一旦发生战争坚壁清野,那就可能需要把房屋给拆毁。
如果来不及撤到城内的话,有可能连命都要搭进去。
所以城里的人只要有条件,那是绝对不愿前往城外的。
甚至就连外城的南城区,都有很多荒地。
陈奇瑜作为此事的主持者,更是提出了一系列理由,向武英殿里的大臣仔细解释道:
“新城门不但方便城内城外往来,把一些愿意去城外的人迁出去。”
“还能方便城外的人来新钟塔校时,在钟鼓楼市场购物。”
“连接诸王府和大学城的铁路,也要经过新钟楼,直接修到城内。”
这点才是杀伤力最大的。
在诸王府和大学城规模越来越大的现在,很多达官贵人和学生家长,都要求修好连接的道路,方便京城和两地的往来。
那些勋贵想到以后可以直接从钟鼓楼乘坐有轨马车通往诸王府一带的宅邸,对此纷纷赞同。
其他大臣在想到那些学生后,也不好再提出反对意见来。
他们的亲戚子弟有些就在学堂读书,而且那些精力旺盛的学生,如今是京城报刊投稿的主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