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点头道:
“那就按军民卫的征兵办法,在所有军民户的男子成丁后,都征调去服役。”
“但是年龄要放宽一些,提高到加冠的二十岁,只有加冠的男子不够当年的征兵数额时,才能征召更低龄的士兵,但是不能低于十六岁。”
“如果数量足够,可以让一些不方便从军的人延期。例如学堂的学生,就能延期服役。”
“对学生、独子、有疾病的人都要给出优待,制定相应办法。”
简单说了一下征兵原则后,朱由检补充道:
“十丁抽一的原则,还是要继续维持,不能高于这个比例。”
“否则京城的军民户负担太重,不利于他们生活生产。”
“你们觉得,京城每年征多少兵合适?”
“有什么办法能让城内的卫所,每年至少征到五千人?”
“总不能一座北京城,一年都征不到一个卫吧?”
费尽心思调整军制,朱由检当然不能让它成为笑话。
否则被外地的人知道了,就会像袁可立说的,认为京城空虚。
不过士兵数量,实在不是说变就能变出来的,枢密同知袁可立道:
“东宁、南洋等地的军民卫估算过,如果治下全是军民户,需要至少两万户,才能征调出相当于一个卫的士兵,大约相当于四户抽一丁。”
“陛下打算每年在京城征调一个卫,那就需要京城有六万军民户。”
“以如今京城的现状,显然达不到这个数。”
说着自己的看法,袁可立提出了解决意见:
“臣以为城内的卫所即使不保留军户,也应该保留一到两千世袭军士,让这些军士家庭一直出丁服役。”
“这样每个卫就能一直有一到两千士兵,在城内放置三到五个卫,就能轻松征集到五千人。”
“他们还能辅佐卫所世官,在更大的辖区征兵。”
把皇帝设置的世袭军士发扬光大,作为卫所世官的补充。
但是也有人不同意,熊明遇道:
“与其如此,臣以为不如把所有卫所迁到城外去。”
“每年调一两个卫来城内,带士兵在神枢营服役。”
“京城的百姓提供税赋即可,不用去服兵役。”
把京城的军民户彻底废弃,完全改为民户,不再让他们承担兵役。
对此,朱由检当即否决,说道:
“让城内的百姓服役,不止是为神枢营提供士兵。”
“还为了让他们接受训练,在京城遇到危险时,征调预备役上阵。”
“否则敌人突然而来,城外的卫所士兵却没调到城内,那京城靠谁来防守?征调那些没当过兵的人上阵?”
这让群臣明白了,为何皇帝坚持要在城内征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