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这些在五军都督府的勋贵看到皇帝的目光,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似乎说的事情完全和自己无关,他们没有责任。
朱由检懒得跟这些人计较,以后会有文官和新贵收拾他们。他向李邦华道:
“卿这两年用心办事,实在是费心了。”
“授勋从二品护国,加衔承政大臣。”
褒奖李邦华用心做事,没有因为之前的积弊责怪他。
这让李邦华眼眶一热,险些就要流出泪。
他在整顿京营这两年,得罪了不知多少勋贵世官。
然而这些他都不怕,最怕的是皇帝不理解他的难处,觉得两万四千精兵实在太少。
之前他一直不敢往上报,就是怕皇帝因此责怪。
如今皇帝对他褒扬授勋,让他觉得这两年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
朱由检在褒扬之后,又向李邦华询问道:
“京营选出的精兵中,出身京城卫所的有多少?”
“占据多大比例?”
李邦华对这两万四千人精挑细选,还单独编伍让皇帝派去的杨嘉谟、曹文诏、杨国柱等人指挥,对此可谓是一清二楚,当即道:
“京营将士大多出身京卫,但是能战的两万四千兵,有一半来自各地。”
“他们有的是从边军调过来的,有的是应募从军,还有顶替之人。”
这印证了朱由检的判断,那就是驻扎在京城的卫所,已经可以说是没有多少战力。
宋朝东京数十万禁军为何打不过金人,因为住在城市的他们,脊梁早就被高昂的房价、物价等生活成本压弯。甚至还有很多京城的权贵,把他们的当做奴仆私役。
大明的京营禁军稍好一些,因为卫所制的存在,能保证军官有着基本的军事素养,勉强维持一些战力。即使城外野战不堪用,用来守城还是勉强可以的——
历史上他们就在建虏进攻下守住京城,直到京城鼠疫死了二十多万人后,才在李自成到来时降闯。
李邦华能从京营选出五分之一精兵,其中又有一半来自京城卫所,也印证了朱由检的判断:
京营卫所的将士,堪用的大约有十分之一。
所以他向刘遵宪道:
“李卿刚才的话,刘卿也听到了。”
“京营卫所士兵既然只有十分之一堪用,那就干脆只留下一万人。”
“以后从京营卫所征调来的士兵,就放在神枢营服役。”
“三年之后如果堪用,又愿意继续从军,那就授予军士职衔,调入神机营担任职业军士。”
“不愿意继续服役、或者没资格成为军士的,那就转为预备役,每年由当地卫所训练几天,在遇到战事时应征。”
“这样朝廷既能得到一支精兵,又能藏兵于民,不用负担钱粮。”
“相比现在的军制,诸卿以为孰优?”
群臣思索着皇帝的话语,觉得这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