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方案之中,留在城内的卫所,被他当成了人武部,负责辖区内的征兵和动员:
“京城三十六坊,每个坊安排一个卫,负责从居住在该坊的军民户征兵,送到京营、巡捕营等训练。”
“原则上每十户抽一丁,每丁服役三年,三年后换为其他人。”
“如果没有人应征,这十户要共同出资雇人应征,或者缴纳免役钱。”
群臣从来没有想过,卫所制还能变成这样。
袁可立在努力思索明白后,询问道:
“这样还要卫所做什么?”
“征兵之事完全可以交给兵备道、守备区。”
朱由检惊讶地看了他一眼,没想到袁可立这么快就想明白,这样的卫所其实是代替守备区。
理论上京城也确实可以设立守备区,让他们去做征兵工作。
但是让文官或文职军官完全掌握这个权力,朱由检的心中,那是一点都不放心。
他宁愿使用腐朽堕落的世官,也要先保证忠心。而且在京城天子脚下,有御史等文官盯着,这些世官失去直辖的卫所军户后,想跋扈也跋扈不哪里去。
当然,明面上是不能用这个理由的,他向袁可立道:
“京城人口繁杂,足有数十上百万。”
“设立守备区后,守备区向各坊派人员,可能需要数百人。”
“与其如此,不如把卫所派过去。”
“把各卫官署迁到对应的坊,每个千户所负责一牌、每个百户所负责一铺或一个胡同,争取让每个胡同都有负责人,对辖区内的户口进行网格化管理。”
“只要祖上属于卫籍的,都作为军民户管理。”
“他们有服役的责任,每十户出一个兵员。”
这相当于把原有的卫所制度抛掉,只是以卫所的名义,保留卫所世官,用他们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军事体系。
袁可立等人都感觉兹事体大,尤其是经常和卫所打交道的边防部长刘遵宪,思索之后说道:
“这样十户出一丁,即使京城有十万军民户,也最多出一万兵力。”
“其余京营兵力,又将从何而来?”
朱由检闻言转向李邦华,询问这位京营护军使道:
“京营现在有多少人?”
“额定兵员多少?”
李邦华斟酌之后回道:
“京营兵力按制有十万余,计营马二万余,计官俸军粮马粮百余万计。”
“臣在京营遴选胜兵,得二万四千可用兵力。”
这就是现在的情况,也是李邦华整顿京营两年,取得的最大成果。
十万编制的京营,有二万四千可用,其他不是虚冒、就是老弱病残。
朱由检即使对此早有准备,还是忍不住看向五军都督府的勋贵,不知道那百万钱粮,有多少被他们侵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