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感叹道:
“若是太祖提前几百年出世,说不定就没有靖康之耻,也没有崖山之难。”
“洞玄真人实是大奸,为赵家一己之私,害我华夏子民。”
对自己名字里同样有个“洪”字,感到与有荣焉。
若非皇帝提起,他还不知道“洪”字如此重要。如今皇帝让自己修订《水浒传》拨乱反正,岂不应了天意?
这让陈洪绶的心中,甚至生出了一股使命感:
他一定要好好修订这部小说,把颠倒的情节展露出来。
朱由检不管他们心里怎么想,继续按自己的想法,向两人道:
“宋江原本是地煞魁首,因为天地倒转,侥幸成为天魁。”
“但他原本不该是这个位置,才能器量也不够,不足以带梁山泊打江山。”
“所以他上梁山后就拉帮结派谋求招安,带着后上山的头领把晁盖架空,又用阴谋算计借曾头市害死了晁盖。”
“最终接受朝廷招安后也没好下场,被宋朝昏君奸臣所害。”
这是金圣叹七十回本对宋江形象的修改,也是朱由检要对《水浒传》做出的大修缮。
他要把宋江刻画成李密那样的形象,夺了晁盖的寨主之位。
这让农民军首领再看有能力的手下时,就会本能地防备。《水浒传》也从充斥着义气,变成了满是阴谋论。
他提出朱武缺少“洪”字,导致天罡地煞翻转一说,也是为了给宋江这个形象打基调,把宋江刻画成一个能力不足、靠权术阴谋上位的小人。
刘宗周对此沉默不语,陈洪绶眼睛却越来越亮,因为他知道了,应该怎么修订:
“公孙胜师父罗真人评价梁山泊众人时,说他们‘忠心者少,义气者稀’。”
“梁山泊在宋江带领下,真正的忠义之人甚少,所以才少有善终之人。”
打算顺应皇帝的话语修改宋江的形象,同时把追随宋江的吴用、秦明、王英、董平等人重点刻画,阐述他们缺少忠义。
甚至他打算把折可存“奉御笔,捕草寇宋江”扩展,把宋江等人之死,归结于他们打下江南后想造反。
如此一来,他们的结局自然都是自找的。心怀忠义的武松等人,则能得到善终。
朱由检微微点头,感觉孺子可教。但是又提醒他道:
“鲁智深、武松是上上人物,一定要慎重修改,作为其他人的反衬。”
“鲁智深的结局是圆寂,武松可以写他回梁山泊探望时,遇到改名为萧恩的阮小七被渔霸欺压,再次上山聚义,后来和张荣等人合力抗金,还曾联络同是周侗弟子的岳飞等人。”
这是把《打渔杀家》、《说岳全传》的内容融合进去了,如今这些情节还没有,或者说只在民间有雏形。
陈洪绶听得越来越文思泉涌,知道了应该要怎么写七十回之后的情节。
相比完全是幻想的征辽来说,这些情节才更吸引人。
同时朱由检还吩咐,要把暹罗国之主李俊等人作为支线重点刻画,配合朝廷鼓励的开藩。要多描写南洋的富庶,把人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