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崇祯重振大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8章 田亩和人口 (3/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bsp;大明现在的户是九百八十三万五千四百二十六户,人口五千一百六十五万五千四百五十九口半。

    但是这个户口数字和田亩数字一样,根本就不能信

    相比洪武二十六年的“天下户一千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口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十二”,都少了八十多万户、八百多万人。

    而按后世的估算,大明现在的人口,大概有一亿五千万到两亿人。

    这个人口数字,让朱由检感到心惊,也意识到历史上大明数次击败农民军、却始终无法完全镇压下去的原因。

    这么多的人口,你就算杀了一百万,只要天灾存在,还会有下个一百万。可以说根本杀不完,流民无穷无尽。

    唯有让流民吃饱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让流民吃饱饭的办法,一是从分配上解决,二是增加粮食。

    分配制度的改革,会触动大明所有阶层的利益。朱由检现在没有这个权威,也没有靠谱的官吏。所以这种剧烈的改革在他脑海中转了一下,很快就抛开了。

    相比于改革分配制度来说,增加粮食反而更简单些。尤其是东北这个大平原,是现成的待开发土地。

    这个地方距离中原很近,大明的人能够很方便地移民过去。相比于生死未卜的移民海外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

    历史上清朝在东北开禁后,短短几十年时间,就有三四千万人闯关东。

    朱由检想到这个数字,就觉得东北的开发潜力很大。只要能把辽东收回来利用好,完全能让大明渡过天灾和人口爆炸带来的危机。

    大明造反的流民主要在西北,其次就是中原。这两个地方的人口估计下来约三千万,只要能移走一半,剩下的人就能活下去。

    同时因为是移民,这些人不但能在东北生产粮食,还减少了内地的粮食消耗。流民造反的事情,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

    同时,东北开发后带来的税收,也能缓解大明的财政困境,减少从受灾地区收税。

    所以东北是必须要收复的,后金的建虏在朱由检看来,就是争夺生存空间的大敌。

    而且东北的制度,在朱由检看来也是必须变更的。免得大明的官吏把陋习都带过去,朝廷收不上税。

    在关外这样一张几乎空白的纸上作画,相比调整关内的分配制度,难度要低很多。

    朱由检打算以井田制的名义,让所有人一体纳税。除了按田亩缴纳的十一税外,不再收任何地丁银,相当于摊丁入亩,不再收人口税。

    他相信,在这条政策下,井田的主人一定会多生育、多从关内移民,让这些移民做佃户,帮他们开发土地。

    这一切的根基,就是从改变里制开始。

    因为亩制太复杂,朱由检在关外分封土地直接就按方里。对他来说里的长度很重要,关系到税收问题

    以后哪一家有多少土地,该交多少赋税,只需要在地图上测量就行了,根本隐瞒不下去。东北平坦的大平原,也支持他做到这一点。

    所以里的长度,朱由检打算和子午线长度挂钩,仿照后世的米制,以通过京城的子午线为标准,把北极点到赤道的距离,定为两万里。

    那么一里就等于五百米,以此来确定米,以及相关的分米、公升、千克。重新制定一套度量衡制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