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崇祯重振大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0章 文臣丁忧时间 (2/3)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r/>    “但是他身负延绥巡抚重任,那个地方已经有了民乱,怎能骤然离任?”

    “每次都因为夺情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实非朕之所愿。”

    否定了夺情的事情,朱由检道:

    “至于设立提督,只是为了补救。”

    “提督署理事务,怎么能和总督完全一样呢?”

    “更何况,朱燮元、傅宗龙接连丁忧的事情,难道不应该引以为戒吗?”

    “万一总督、提督同时丁忧,应该让谁替代?”

    “还有各地有军务职责的巡抚,难道都配上提督,就是为了防止他们突然丁忧?”

    对此无言以对,袁可立也觉得大明实在太倒霉了点,两个有能力解决奢安之乱的大臣接连丁忧,朝廷又对接替人选举棋不定,导致奢崇明、安邦彦恢复元气,还要再打几年。

    作为从地方升入朝堂的大臣,袁可立并非不通权变之人,否则他就不会同意夺情朱燮元、傅宗龙二人。对于皇帝的话,没有继续反对。

    而且朱由检接下来的话,更让他险些跳起来,知道丁忧制度的改变,已经势在必行:

    “朕心里还有一种担心,那就是以后如果继续实行丁忧三年的制度,会有看到机会的逆贼,暗中谋杀主持战事的大臣父母,逼他们丁忧离职。”

    “这样的话,主持战事的大臣父母就危险了。”

    “把父母置于这种危险之中,难道就符合孝道吗?”

    “武将不用丁忧,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有领兵职责的大臣来说,他们的父母一样危险,所以他们的丁忧,要和武将一样。”

    这种恶意揣测的阴谋论,说得很多大臣不寒而栗。

    甚至有些人想到某些主政大臣突然丁忧的事情,猜测他们的父母是不是被人谋杀。

    一时间,那些想要反对的,也不敢说出反对的话。他们担心自己坚持丁忧的话,会被皇帝斥责把父母置于危险。

    在这种纠结的心理中,吏部尚书房壮丽站出来打圆场,说道:

    “礼记子夏问曰:三年之丧,卒哭,金革之事无辟也者,礼与?”

    “孔颖达疏:人遭父母之丧,卒哭之后,国有金革战伐之事,君使则行,无敢辞辟。”

    “陛下说的是同样的道理啊!”

    “有领兵职责的大臣,确实不该丁忧。”

    “只要陛下有旨意,他们就该继续征战,而且不能推辞。”

    群臣纷纷赞同,默契地没有再说其他文臣的事情,也没有说文臣不该和武将等同,而是引用礼记这一条,认为有领兵职责的臣子,只要皇帝下达旨意,那就不用丁忧。

    不过对皇帝说的授权臣民以日易月,他们还是反对。普遍认为不应该把天子权柄下移。这在他们看来,违反纲常道理,天子以日易月的特权,臣子不能觊觎。

    朱由检其实也不想把天子特权下移,甚至还想过用丁忧的事情拿捏臣子,以便把某些不合心意的臣子赶回去。但是为了保障有领兵职责的文臣丁忧制度改动,他只能以最激烈的态度,表达自己看法。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