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有时间一定要去翰林院、内书堂找几个精通礼法的,免得整天就想这些事。”
作为自己目前最大的保护伞,朱由检对《皇明祖训》《大明会典》这些典籍自然极为重视。尤其是前些日子他在为天启皇帝祈福时闲着无事,又发现自己能清晰回忆起所有看到过的东西。当即将这些典籍又读了几遍,做到理解领会。
只是他作为皇帝,总不能一天到晚想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礼法。还需要有人提醒,是否有不妥之处。
所以,朱由检打定主意,有时间就去翰林院、内书堂选人,为自己挑选班底。
“还有科举的事情,也该好好准备了。”
“科举三年一次,刘先生是天启二年进士,下一科是天启五年,再下一科就是明年。”
“所以我不用开恩科,就能在明年正常开科取士。”
“这一次要多取些人才,为以后攘外安内做准备。”
清楚地知道自己未来要面对的是什么,朱由检准备多取些人才,应对内忧外患。
尤其是他想要对科举内容有所变化,这就更需要提前公布,让士子有所准备。免得到时候出现问题,引起舆论大哗、士林非议。
思索着以后的施政班底和施政方针,朱由检险些忘记了徐应元还在被罚跪。直到过了很久,他才像是想起来,对徐应元道:
“起来吧!”
“你的想法奇妙,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只是不能操之过急,要从多个方面考虑。”
“像是这件事情,你可以找人秘密告诉皇嫂,让皇嫂过些日子清查先帝旧人,确认以后待遇。”
“那些无关人员,自然没有理由赖在宫里。”
“万事不要心急,也不要刻意,要自然而然,达到相应目的。”
一番恩威并施,让徐应元心服口服,连连说道:
“是!是!陛下教训得是!”
“小臣想得简单了,幸亏皇爷英明!”
朱由检心中摇头,却只能先用着这个人。这时,他又想到前日赏赐巡逻众人,以及留剑之事,让徐应元把自己承诺的赏赐赐下,再统计这些人的名字,留待以后任用。
这时,文书房传来今日奏疏,魏忠贤、王体乾等人不知新皇帝的态度,没有擅自批复。命人按规矩写了略节,用匣子装了,捧到乾清宫来。
朱由检没有立即观看,而是询问奏疏处理流程,问来人道:
“百官所上奏疏,都要经过哪些衙门?”
捧匣的太监名叫侯保山,听到皇帝问话,忍着激动说道:
“臣民奏疏,由通政司接收,再传到文书房。”
“文书房掌文书拆开观看,说出奏疏略节,写手执笔写下,和正本一起放入匣子,捧到乾清宫传达御前。”
“陛下将奏疏发给内阁,内阁按圣谕票拟。票拟完成后,由各科抄送部议。”
“然后陛下批红,下旨施行。陛下若有不便,可让司礼监代批。”
一番话讲得明明白白,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