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6章 仁德书院 (3/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大儒蔡邕有此水准。”

    “这,恐怕是大儒蔡邕亲手所书。”

    “仁德书院?这是何意?书院又是何物?”

    ……

    就在不少人都对坐落在太湖湖畔的这一片建筑颇为疑惑且议论纷纷之时,在最前方被郡兵所护卫着的一行人之中走出了两位老者。

    然后,那两位老者走至位于高处的门楼之下。

    其中一人,赫然正是大儒蔡邕;

    另一人,则是被世人称之为“水镜先生”的司马徽。

    与蔡邕广为人知的大儒之名不同。

    “水镜先生”司马徽虽未曾入朝为官,但其精于奇门经学、知人论世、阵法谋略的名声却是广为人知。

    而这,也正是蔡邕特意相邀至吴郡共建书院的大才。

    “诸位,老夫蔡伯喈……”

    随着蔡邕那似是有着几分意气风发,老当益壮之感的发言,原本略有些混乱喧闹的场面迅速地安静了下来。

    且于人群左右维持秩序的郡兵,也跟着复诵蔡邕的话语,以便被在场的贩夫走卒、名人士子所知晓。

    随即,蔡邕朝着刘备所在的方向略一拱手,道。

    “承蒙吴郡郡守刘玄德关怀士子学业,欲为大汉输送更多人才,特拨钱粮物料建立‘仁德书院’,且请老夫担任仁德书院山长教导学子。”

    “何为仁德?何为书院?”

    ……

    深谙什么为“广而告之”的李基,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次宣扬“仁德书院”的机会。

    吸引而来的士子,刘备纵使能够吸引得更多在麾下效力,那也只能是解一时之需。

    唯有真正建立属于自己的人才培训体系,才是长久之计。

    为何汉末时期,英杰不断,将星璀璨;

    可到了三国后期,人才凋零,甚至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等谚语。

    除了人口的剧烈下降,社会动荡不安,导致的人才大幅度下降,也与魏蜀吴均没有完整的人才培训体系有关。

    仁德书院所肩负的,正是这一重任。

    或许,由于种种因素限制,让这个时代人人识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仁德书院的存在也必然能为刘备集团产出源源不断的人才。

    当然,明面上仁德书院自然是秉承着“知识不分南北,人才不论寒贵”,即便是在仁德书院学业有成,书院也绝对不会限制学子的去向。

    但仁德书院推荐就业,这很合理吧?

    再者,秉承“尊师重道”之意,身为弟子你敢忤逆老师?

    老师让你在刘玄德麾下效力,伱敢去投靠曹孟德?

    随着蔡邕亲自向世人介绍“仁德书院”,且言明将上万卷书籍尽数捐献于“仁德书院”,书院学子尽皆可随意翻阅之后,在场的学子们几乎沸腾了。

    而当蔡邕言及“仁德书院”所秉承的乃是先贤“有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