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代忽悠宗师沈惟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三章:春风得意 (2/6)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某动容,沈某一定把书信尽快带给宋老爷。

    二人看起来像是酒逢知己,不停的推杯换盏,毕竟还是沈惟敬江湖道行深,几盏茶的功夫,就把袁坤仪喝的人五人六的。

    再看这袁坤仪,脸红耳赤,神情激奋,酸臭味又上来了:沈兄,我与兄相见恨晚。

    沈惟敬:对,对,差不多吧,相见恨早吧。

    袁坤仪:不,不,相见恨晚。想我袁坤仪,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啊。

    沈惟敬一旁和着:没错,我就觉着袁先生满腹经纶,跟我接触到的那些官员相比,简直了,鹤立鸡群啊。

    袁坤仪:人海茫茫中,知音太难觅。既然沈兄那么肯定在下,那我赋诗一首,赠与仁兄。

    沈惟敬:好的,好的。早就听闻袁先生诗墨一绝,诗墨一绝。

    沈惟敬转头叫了声伙计:劳驾,给备来笔墨。

    不一会,伙计端来笔墨,在旁边的空桌上铺开码好。

    再看这袁坤仪,左手端酒杯,右手提笔,沉思片刻,一挥而就:

    策马渡汉江,

    河山变颜色。

    元观雨露清,

    弯弓射明月。

    待袁坤仪题名停笔后,沈惟敬不看则已,来回一读,不觉一身冷汗,感情这袁坤仪不仅酸腐,还是个愤青,这4句诗里,几乎句句叛逆,也不知他是有意无意,沈惟敬环顾左右,见无人关注,暗呼还好,赶紧垫了一层宣纸仔细折叠起来,嘴巴上不停嘟哝:好诗,好诗。袁先生才高八斗。

    袁坤仪:见笑,见笑。。。好诗赠英雄,剑鞘佩佳人。

    沈惟敬看他胡话连篇,显然的二锅头上头了,赶紧让小二结账,搀扶着他出了酒铺,叫了一辆马车,问清地址,使劲在马屁股上一拍:行好吧您那。

    那马车一溜烟就跑了。

    转回到宋府,沈惟敬惊魂未定,摊开宣纸,仔细再琢磨,苦吟几番后,暗觉句句皆反,前两句策马渡汉江、河山变颜色,可以理解为东瀛兵渡过汉江一路杀向大明,最终大明山河变色;后两句元观雨露清,弯弓射明月,问题更大,难道是说元朝的雨露比大明的清新,要射落大明王朝的月亮,重新恢复元朝?

    这一琢磨,让他后怕,本想一把火烧了,再仔细想想,还是好好收藏,万一哪天这姓袁的于他不利,这首反诗,还可以成为扳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藏起反诗,沈惟敬心中惊疑不定,暗忖这袁大人让他转递的书信内容是真是假,莫非他在信里写着什么大逆不道的话,让我送到兵部自讨死路?想到这儿,惊出一身冷汗,赶紧找了一根细针,将封皮火漆慢慢挑去,拆开来细看,只见上面写道:天兵与倭人对战,胜负难分,众寡强弱即殊,而主客劳逸迥别,宜从封议,庶可收左次之功。始祖有训,大明应诚信立世,以教化为先。大唐鉴真东渡海传法,令倭人对中华文明素来仰慕,此番两国议和,正是化干戈为玉帛的良机。。。

    果然全是力主议和的话语,而且出的点子都是沈惟敬未曾想透的招数,沈惟敬看罢松了一口气,心中暗自欢喜,连忙把信重新漆上,等到宋应昌也进到书房,便将书信奉上。

    宋应昌看过之后,笑道:没曾想这袁坤仪也主和,想我天军号称5万,不过4万余,朝军又难堪大任,倭军重兵驻守王京坚城,虽粮草军备不济,但南部沿海悉数被占,给养供给线依然顺畅,此时居然能主动求和,我看不如就此和了为善。强行进兵如果失败,恐怕对老夫、对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