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2011,二本捡漏985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24章 半导体革新,星逸班! (3/7)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头学习,培养一年甚至两年,才能算是个合格的员工,那时候很多人都三十多了,早已过了最有干劲的年头,后续发展只能说一般。”

    “若是按照产学结合,从大二就开始传输先进制程,进行系统培养,大三就进入星逸半导体实习,大四就能独当一面。那时候他们才20几岁!恰好精力最旺盛,前途最光明,这对学生来说前途无量。也能更好地给我们星逸半导体添砖加瓦。”

    “不错,这就是我最在意的原因之一。”王逸笑说。

    国内的半导体博士,一路学习到三十多岁,大都是过时的制程理论,没多少意义。

    还不如按照王逸产学结合培养出来的大二学生!

    毕竟产学结合模式下培养的大二学生,学习的都是星逸半导体核心工程师教授的前沿理论,都是最新的体系,最起码能学40纳米制程。

    这些可是国内博士都学不到,他们的老师都不会的。

    比如今年九月份开始招生,那明年九月份星逸班第一批大二学生就可以接受星逸半导体资深工程师当讲师,进行前沿理论的系统教导。

    教的最起码是40纳米工艺的理论体系,甚至部分是28纳米的理论体系。

    这些东西别说其他高校老师了,连中芯国际的资深工程师都得拿着当宝,尤其是28纳米的理论体系。

    当然,28纳米制程最核心的部分,还得是大三进入星逸半导体实习时才可以接触到。

    至于大四,那就直接是有经验的正式员工,完全可以根据能力分配到不同部门,开始实际研发工作了。

    这样的策略,节省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也提高了星逸半导体的人才储备效率。

    至于为什么选择北航开始?

    自然是这已经三月份了,六月高考,七月招生,时间紧迫。

    若是其他学校,怕是今年难以推进,至少得明年。

    但北航的话,有王逸的面子,北航估计都会全力推动,今年就可以招生!

    至于人数……先招三个班,100人就行!

    没办法,北航这种名校都有招生人数限制,王逸想招1000人,也不现实。

    甚至100人都难。

    除非王逸自己建一座专业的星逸大学,专门招生。

    但这就更费事了,别说今年了,三年内能落地都难。

    还是先和高校合作,建星逸大学的事,徐徐图之。

    “子妍,你迅速写一份报告,同时联系北航,明天我们就过去。”

    “好的,董事长,今年就要招生的话,的确得加速了。”

    “不过100人还是少了点。”王逸说道。

    毕竟这一百人不是全部都进入星逸半导体研发岗位,相反,只有最优秀的三十人会进入核心研发。

    次优秀的三十人,会进入研发部门做一些基层工作,比如负责测试。

    研发团队搞出来的东西,需要专业的人进行测试,然后分析,改进……

    一般优秀的四十人,则会进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