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979我的文艺时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四章 《见或不见》 (2/3)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探讨非常深刻,加上作品很有仓央嘉措诗歌的味道,其作品被误认为是仓央嘉措的作品。

    这位作家就是当代女诗人扎西拉姆。

    后世,冯大导演的电影《非诚勿扰2》捧红了一首小诗《见与不见》。

    片中李香山的女儿在父亲临终前的人生告别会上送他的诗。它探讨了爱与生命两大主题,内敛而深情,不少观众热泪盈眶。

    其作者一度被传为17世纪著名诗人仓央嘉措,其实原作正是扎西拉姆。

    而《见或不见》的本名则是《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

    “就这首诗了。”姜玉楼有了决定。

    他决定写这首诗,除了意境深远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通俗易通。

    现代诗一般都很直白,这首《见或不见》也不例外。

    其实这就很好,诗歌本来就是用来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

    比如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便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再举一个例子,白居易每次写完诗,一定要询问一个老妇人说:“您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

    老妇人说能理解,他就记录下来,如果说不能理解,就重新修改,一定让老妇人理解之后,才罢休。

    他的这种行为,正是体现了一种通俗易懂的文学创作风格。

    拿定主意后,姜玉楼在稿纸上写下了诗的名字《见或者不见》。

    接着,回忆了一番内容,才一笔一划地用楷书写道:“你见或者不见……”

    全文十七行,加上标点符号也不过三百零一个字。

    一首三百余字的情诗要两百多块多吗?

    不多,姜玉楼有信心,凭借他的这首诗,延河文学可以创造出超过百倍的利润。

    等他写完后,已经是深夜了,宿舍里的小伙伴也早就入睡了。

    “哈。”姜玉楼打了个哈欠。

    伸了个懒腰后,洗漱关灯睡觉。

    七点多的时候,卫国平被尿憋醒了。

    这个点,大家还在熟睡中。

    还没开学,睡得久也很正常。

    卫国平也是昨天水喝多了,否则按照平常的惯例,他还躺在被窝里呼呼大睡呢。

    他轻手轻脚的从上铺下来,不想打扰到姜玉楼的睡眠。

    因为昨天睡的迟,卫国平是知道姜玉楼昨晚有多辛苦的。

    有几十封信要看,还要回信,他光看都觉得头皮发麻。

    放水后,他摸回了床边,此时,清晨太阳的光晕已经从窗户照射了进来。

    顺着阳光的照射,他看到了床边桌子上那一沓信封以及……

    一首诗?

    是玉楼的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