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979我的文艺时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九章 采访 (2/3)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    直到聂鑫亲眼见到姜玉楼,他才猛然推翻了心中立起的封建文人印象。

    少年看着年纪就不大,浓眉大眼的,第一印象不是那种华丽的辞藻所描述的,反而是一种质朴。

    很精神,很质朴,但不像文人,倒像是……农民?

    他所想的农民并不含贬义,他见多了知青、文学青年、作家和诗人,也见过普通市民。姜玉楼的穿着是得体的,精气神也不萎靡,但看着就是觉得质朴。

    也因此,他的第一想法是这样的年轻人,如何写出了让全国青年都喜爱的情诗。

    第二个想法则是,也许,只有这样的青年才能写出那样传神的情诗吧。

    和聂鑫不同,陈冰清见到姜玉楼的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比她小几岁的弟弟。

    他的容貌也许不够英俊,但也称得上俊秀。举手投足之间也许不是风度翩翩,却也是沉静自若。

    将近一米八的大个子放在京城也是极为出众的,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的那双眼睛。

    浓眉大眼?

    是充满智慧的深邃啊!

    谈笑间更是给她不卑不亢,进退自如的感觉,不会因为两人来自《人日》就假意奉承。

    在陈冰清得知他还写过一部短篇小说,并且已经收录于《当代》文学杂志,将于今年七月发表后,在她心中的形象更加丰满了。

    相互介绍了解一番后,采访正式开始了。

    提问的是聂鑫,拿笔记录的则是陈冰清。

    聂鑫首先提问道:“姜玉楼同志,我就托大,叫你玉楼可好?”

    “可以,您就叫我玉楼好了。”姜玉楼点头道。

    聂鑫哈哈一笑,道:“玉楼,你是怎么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的?”

    他在心里已经在想了,答案要么是喜爱文学创作,要么是受到老师的影响。

    可是,没想到姜玉楼的回答却是那么出人意料。

    姜玉楼没有往自己的脸上贴金,而是诚实地回答道:“因为穷。”

    “什么?”聂鑫惊讶的看向眼前的年轻人。

    不只是他,连陈冰清都停下了正在记录的那只手,看向姜玉楼的眼中满是惊奇。

    校长在一旁急得抓耳挠腮,真是的,姜同学怎么能这么回答。

    这可是要上《人日》的,这个回答不够正确啊!

    姜玉楼憨厚的一笑,解释道:“没办法,家里太穷了,靠父母和哥哥种地根本供不起我读书。”

    于是,他给在场的几人描述了一下在拿到稿酬之前,家里人和他自己过得有多苦。

    “那时候家里还欠着外债,我在学校每天中午吃的是最便宜的菜,一个月都见不到荤腥,就连馒头都吃的是黑馍馍,更别说白面馒头了。”

    “也巧,某一天我看到《当代》征文,就想着试试,没想到还真成了。靠着那笔稿酬,我家的日子好过了不少,也坚定了我搞创作的决心。”

    聂鑫没想到这位小作家日子过的这么苦,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