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979我的文艺时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三章 过审和新作品的腹案 (2/3)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很好,主编说得好啊!”

    姜玉楼的稿子通过了《当代》杂志编辑部的审核自然是个好消息,不过他现在还不知道这些。

    尽管他对自己这篇稿子的质量十分有信心,但是文学作品这种东西,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假如被审稿编辑给刷下来他也不觉得稀奇。

    就像之前提过的,如今正是国内文学杂志百花齐放的年代,《当代》没有通过的话,大不了花些时间再找一本杂志投稿就行了,反正纵然一个编辑走了眼,总不能全国的文学编辑都看走眼吧?

    你说风格不符合?

    总有欣赏这种风格的杂志。

    因此,他从来没有担心过。加上家里经济上还算宽裕,不说小康吧,总也饿不着他。

    投稿后,姜玉楼已经开始思考第二部小说该写什么了。

    脑海里的故事太多了,选择也太多了,一时之间,他也没有想好该写什么类型的小说。

    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先锋文学……

    各种类型的文学体裁粉墨登场,让人有种应接不暇的感觉。

    这些能不能写?

    能写。

    但是,他又不想写。

    因为他不想做追赶潮流的人,更想做开启潮流的人。

    比如说黄土文学,他虽然做不了开创者,但是做个发扬者,开拓者似乎也不错。往小了说,他是不忘本,心怀家乡,往大了说,他这是为往圣继绝学。

    他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地人,农村泥腿子,写什么伤痕文学?

    你是知青吗?懂人家的伤痛吗?

    你是政府公务人员吗?你懂什么改革?

    你一个泥腿子,大学生都不是,懂什么叫先锋文学吗?

    思考到这里,姜玉楼明白了,自己到底应该写什么了。

    陕的黄土高原,关中大地才是他的根,是他的营养所在。

    要写,他也要写黄土文学!

    最起码,在他出名之前是这样的。

    想通了之后,姜玉楼心情大好。

    关于作品他已经有腹案了,只是新作品的素材需要积累,还要等《当代》的投稿结果。

    姜玉楼最近成了班级里的名人,身边就多了许多对他嘘寒问暖的人。

    这些同学都成了他的书迷。

    姜玉楼心里得意,面上却依旧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

    他端坐在座位上,手中拿着的却是唐月雯借给他的笔记。

    暂时没有写作方面的压力,也是时候复习功课了。

    对于他来说,学习和写作一样重要,大学生的名头对他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名头好听不是吗?

    被好兄弟,喜欢的姑娘,以及同学们一阵吹捧后,姜玉楼觉得自己膨胀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