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晋末长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文明的假设 (3/3)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  俄国人没这玩意早完犊子了,而当时沙俄在远东的总督治所是雅库茨克(始建于1632年),整座城市建在永久冻土上,哈巴罗夫在这里种粮食发财了,建城时甚至捐了3000普特黑麦粉,后来被总督戈洛文以逃税的名义抓起来了……

    到了现代,西伯利亚、远东地区,黑麦仍然普遍种植。

    最后有一个问题:罗马时期的黑麦、1656年的黑麦和21世纪的黑麦是不是一样?

    21世纪的肯定不一样了。

    那么罗马时期和1656年的一样吗?难说。

    但不管怎样,这玩意从一开始就是在东欧、北欧广泛种植的,抗寒能力肯定贼强,并且经历了不止一次小冰河气候考验。

    温暖期时,渤海国都在兴凯湖种水稻,可一旦气温下降,马上就种不了,比如五代时(这又是一个小冰河期)火山大爆发导致的全球变冷。

    那么,水稻种不了,能种别的吗?比如小麦、糜子?

    理论上可以,但有个风险:小冰河气候不但平均气温冷,最恶心的是极端气候频发。

    你种小麦、糜子,生长关键期给你来个严霜甚至下大雪,马上颗粒无收。

    多来几次,你就破产了。

    所以,东北文明总是在温暖期发展起来,然后寒冷期立刻完蛋,再叠加屠杀,中国历史上东北地区的文明反复周期性清零。

    明明唐代渤海国有城池、用汉字,甚至还有人去长安考中了宾贡进士(专为外国人开设的考试科目,发放宾贡进士文凭),以及开船去日本贸易,被称为“海东盛国”,他们甚至一度控制了黑龙江以北的黑水靺鞨,但为何到了明末就是那种渔猎原始人德性呢?

    农耕文明总是被气候、人为摧毁是主要原因。

    如果当时东北有北欧蛮子种植的黑麦,历史或许是另一个走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