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晋末长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门路 (3/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学堂不大,也就不到二十名孩童在读书,此刻微微有些骚动,纷纷东张西望。

    卞盱对别的没兴趣,只为这所私学惊叹。

    世家大族是有自己的私学的,一般都是本族子弟在教,学生也是宗族成员,花费其实不小。

    校舍、教具、束脩等等,其中最贵的便是教具。

    今人看来粗制滥造的麻纸,那会贵到天上去了,便是士族子弟都不一定家家用得起。

    甚至直到晋末,纸张价格下降了不少,仍然十分昂贵,官府大量使用竹简、木牍就可见一斑——曹魏年间偶尔用黄麻纸书写圣旨,可见其稀罕程度。

    卞盱见过家里收藏的一部史记,耗费竹简数千,几乎可以当传家宝。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汉魏时便是商人、土豪家庭都不一定读得起或有门路读得到书,晋时情况有所改善,因为纸张价格比曹魏年间有所下降,但同样不乐观。

    如今是邵梁王朝开平六年了,麻纸的价格一降再降,使用竹简、木牍的人越来越少,质地更好的藤纸开始崭露头角……

    或许,正是这样的改变,让读书花费大减,以至于连军府都能办学堂了。

    就是不知道梁人怎么解决书籍问题的,总不能靠手抄吧?那样永远不可能让更多的人读上书。

    “哗啦啦”一阵声响,惊醒了正在思考中的卞盱。

    他抬头望去,却见那二十名孩童跑出了学堂,大呼小叫着奔向了驿道,去见自己的父兄。

    一个军府好像有一千多家府兵?结果就这么点孩童来上学。

    除了花钱太多、家里少个人干活之外,读书没用可能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天下真需要那么多读书人吗?未必。

    读书识字、会写公文的士人子弟已经足够填充官位了,甚至还有大量富余以至于能填充一部分县吏,只不过有的人可能不愿意。

    庄园坞堡遍地的情况下,也不需要那么多会写字算账的商徒。

    百姓不傻,只读几年书是没用的,读十几年、二三十年才有用,但也不一定有门路。如果最后还是在家种地,那就太可笑了。

    门路是关键。

    简单来说,你得用这些会读写算账的人,你得让他们尝到甜头。

    士族培养一个没用的读书人无所谓,这钱花了也就花了,承担得起,但普通百姓呢?

    府兵应该还算比较富裕的——卞盱扭头看了看驿道上满载各色财货的马车——但养一个“闲人”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更别说还要提供笔墨纸砚,如果到头来一点用没有,自然没人来读书,即便已经建起了学堂。

    或许,这便是千余户府兵只有二十个孩童上学的主要原因。

    卞盱突然间似乎想通了一些问题。

    军府学堂、县学、郡学、太学、国子学,环环相扣。

    太学和国子学给非士族读书人提供门路,让他们看到读书做官的希望,自然而然让官学、私学兴起。

    但这还是不太够啊,你还得给他们找门路,即便做不了官,那就去县乡当吏员,当不了吏员,也要提供其他生计,还得比种田赚得多很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