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晋末长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六十九章 小透明 (3/3)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邵彦倒不觉得用藤纸有什么豪奢的,不过他对另一件事比较感兴趣,遂问道:「洛阳书局送了多少书过来?」

    「八本《风土病》。」司马确回道:「郡一本、诸县各一本。我问有无《千字文》和《洛生咏》,皆言还要等待数月,纸不够。」

    「诸县可已设学堂?」邵彦问道。

    「郡博士倒是找着了,各县教谕多有阙员。」司马确说道。

    「为何如此难找?」

    「官太低了。」司马确直截了当地说道:「郡博士正九品,县教谕未定品。

    吾闻仅平阳、西河、太原、岢岚等胡风浓郁之地的县教谕为从九品职官,豫州诸县教谕无品,却不知道吏部怎么想的。如此一来,除非家里实在没门路,谁愿意去当县教谕啊?」

    说完,司马确话锋一转,又道:「其实就算给县教谕定品,也没几个人愿意来当官。」

    「为何?」

    「这种官升不上去。」司马确说道:「很可能一辈子当县教谕到死,运气好能升郡博士,但郡博士难道是什么大官吗?」

    邵彦了然。

    这种官确实没意思,对土人几乎没有吸引力。除非诸郡如太学那般试经,通过者可以当官,如此就能一跃而为炙手可热的清贵官,但这又怎么可能呢?那样的话,郡博士岂不是与郡中正相当,甚至完全取代了郡中正?

    邵彦突然想到了太学。

    太学现在学生不多,水平也参差不齐。自开平二年二月初招收了第一批约百名「门人」,至今已历三年。

    按规定,入学满两年就可试经。去年三月,已有数十人试通一经,去掉「门人」头衔,变成了「弟子」。

    到明年三月,那数十名子弟又可试通二经,通过者可补「文学掌故」(从九品)。

    听父亲的意思,如果试通二经者不愿继续读书的话,直接就授文学掌故,到太常寺当官,或者超授郡博士,到郡学教书。

    如果趁机给县教谕定品的话,还可授县教谕一职。

    而按照魏普旧制,文学掌故在职满两年,可试通三经,通过者为「太子舍人」一一当然,现在未立太子,但可授同品级官员。

    这都是魏晋旧制,只不过以前被人为阻塞了,没让这条当官渠道畅通运行。

    父亲是真想强力疏通这条渠道,为此已经默默等了三年,期间什么话都没说。到了明年,当授了一批试通二经的太学生为官时,估计会让很多人震惊。

    考虑到太学生可以不断试经,步步攀升,这可真了不得了。

    到了那个时候,县教谕、郡博土的数量就会慢慢增加,总有一天会不缺人的太学生这条仕宦渠道,才会真正被人重视,而不像现在这样被父亲每年下诏令诸郡子弟入学一一犹记得征荆州之时,战后令荆襄士族选派子弟入太学,那些人还不以为然,不觉得这是赏赐呢。

    县教谕、郡博士多了之后,郡县二级学校的学生就多了。而学生多了以后,

    太学也就有了更广阔的选材来源,这是相辅相成的事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