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晋末长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时间轴 (2/3)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我在写一个事件时,脑子里就在拆解,这个步骤要多长时间,那个步骤要多长时间,其实本书的事件过程已经压缩过时间了,再压缩就不礼貌了。

    所以到最后,按时间轴写是难免的。

    但这样也是有坏处的,完整事件过程会被分割,即目标、铺垫、高潮、结尾没法一气呵成写完,爽点大大降低。

    而且多个事件相互穿插,按照时间轴推进,会略显凌乱,也显得比较流水账。

    就像当下在写的打淮南的剧情,显然已到结尾,接下来几个月就是对峙乃至各方扯皮,我抓紧这个时间空挡,尽可能用其他事件将其串起来,然后再回到淮南乃至建邺。

    而且我还见缝插针,写了多年来草原风貌的细微改变,这是主角几年前定下的决策的反馈,这很重要,不能不写。

    制定一个政策,不是穿越者一下令,马上就有结果的,这不可能。

    整个过程持续很久,可能影响未来几十年,而这种影响是细微改变的,几个月、一年内看不出太大变化,非得拉长到两三年、三五年才有一定变化,所以我每隔一段时间,见缝插针,给个反馈,让读者看到主角政策的后续影响。

    我看到有些人写这种改革剧情,居然几个月、一年内就出了别人几十年才有的成果,不明觉厉。

    我是不会这么写的。

    还有人说主角买奴隶异想天开。

    魏晋、南北朝、隋唐可是草原酋豪大规模贩卖奴隶啊。

    即便后来北周废奴,实际上呢?

    到了唐代,还存在大规模的奴隶买卖行为,政策是政策,实际是实际。

    以至于半岛那边都遣使至长安,要求唐朝禁止买卖新罗婢。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市场不消费了,那么奴隶贩子就不会去抓人了。

    唐代山东沿海可是住着好几万新罗人,你以为他们都是商人或渔民吗?

    就本书这个时代,公卿豪族买胡人当奴隶再正常不过了。

    你以为谁去抓的?

    石勒是奉谁的命令去抓奴隶?

    一整条黑色产业链,最上层是一州刺史、都督,中层是各级官员、军将,下层是胡人酋帅,消费市场是庄园主和坞堡主。

    他们买人过去种地、放牧或当兵,古来有之。

    魏晋、北朝几次讨伐草原,抓来的人丁怎么处理的?

    一部分编为军户,一部分当奴婢种地,一部分作为福利分赐官员军将。

    唐代几次征高句丽,李靖还是谁都说府兵到草原上抢奴隶回中原贩卖(也有自用)。

    征高句丽,府兵抢了很多奴隶,李世民都出钱赎买过一批,安置幽州为百姓。

    你说奴隶需求大不大?

    还有都护府之事,这可不是我发明。

    事实上,当地酋豪兼任幕职并不鲜见。

    最典型的是唐代在西域于阗国,驻军在尼雅绿洲一带屯垦,国中大批唐人官员,到了后期,连司法、收税都是唐人在搞,这就是温水煮青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