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春秋之晋国风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节 卫国叛晋 (2/3)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宗,此时的邯郸大夫为赵午,但对雄才大略的赵鞅来讲,既然是姓赵的,自然便是自己的人。

    派到卫国与卫国国君卫灵公订立盟约的代表团长是涉佗,成何为副使。这两位虽然贵为晋国大夫,但其实是赵氏家臣。

    其中涉佗曾经在二十年前追随中行吴在灭鼓国一役中,作为中行吴派出的特遣队队长,假扮粮商混进鼓国都城昔阳,为中行吴灭鼓国立下战功。

    涉佗渊源于周王朝所封的涉国,故都位于河北邯郸氏的涉县,涉国被晋国吞并后,其后人以涉为氏。

    涉佗、成何作是赵氏家臣,怎么会追随中行吴出征呢?赵氏、中行氏本就有些矛盾,中行吴不可能重用赵氏家族的人。

    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邯郸大夫赵午是中行寅的亲外甥,邯郸赵氏仅为赵氏家族的别宗。天下有诸侯纷争,诸侯国内有卿大夫纷争,卿大夫家族也有纷争。

    赵氏家族的发展历史,本就非常复杂。赵叔带一脉下来,到赵衰时,赵氏家族第一氏便是赵衰与梁益耳(历史上赵、赢、梁同出赵氏),第二代时除赵盾为大宗嫡子外,其余分为原氏、楼氏、屏氏、邯郸氏、梁氏。

    赵鞅是第六代了,此时尚有赵氏两支别宗,一支是第五代的邯郸氏赵午,一支是第六代的梁婴父。

    中行氏有意在赵氏家族安插一枚定时炸弹,起到分化赵氏家族的目的,那便是邯郸氏。中行吴甚至将女儿嫁给了邯郸赵氏当时的族长赵胜。邯郸赵氏因此与中行氏走得很近,赵武去世后,赵氏在晋国的地位急剧下降,而中行氏则与范氏结盟,并一度拉拢智氏,成为晋国最大的势力。

    邯郸赵氏自然与中行氏走得近,对中行氏的命令体现了高度的执行力。派出邯郸氏的牛人参加中行氏的军事行动便顺理成章。

    中行氏的人,都是飞扬跋扈的人,这跟家族族长的性格和德行

    (本章未完,请翻页)

    是有关的。中行氏到了中行寅这一代,完全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觉,到处贪财索贿。由于和中行氏走得近,邯郸赵氏因此也便沾染了中行氏的这种作风,飞扬跋扈,一切唯邯郸氏利益是图。

    可惜一直以来,赵鞅一直以为不管如何,邯郸赵氏也是晋国整个赵氏的一部分,是属于赵氏家族的,故对邯郸赵氏没有任何的防备。

    出使盟国对中行氏的人来讲绝对是肥差,因为这是索贿的最好机会。所以,当时赵鞅负责解决卫国事务,问谁愿出使卫国,达成与卫国结盟的任务时,邯郸赵氏的涉佗和成何自告奋勇讨得了这个差使。赵鞅当然把这个任务给了他们。

    涉佗和成何哼着小调来到了卫国,他们特意带了几辆空车,准备装载来自卫国的礼物。而且,到了卫国并没有立即张罗着举行盟约事宜,而是在高级驿馆住了两天。

    但卫国本已经对晋国离心离德了,还会给你晋国人好处?以前那种看见晋国使者第一规定动作便是送礼的日子已经远去了。卫灵公还要看看你晋国会提出什么条件来,再决定自己的真实态度。

    令涉佗、成何等人失望的是,这次到了卫国,非但没有人送礼,接待他们的卫国人也只是公事公办,连接待用餐也是严格按几菜一汤的卫国标准。

    涉佗和成何心里憋着一股火,到了正式盟誓时,卫国人本欲派一大夫与晋国人盟誓,这是依礼来讲的对等原则。

    但成何怒道:“我们晋国这样的大国,一个大夫就可以抵你们一个国君,你们卫国必须卫侯亲自盟誓。”

    这就相当于把卫灵公的地位看成是晋国一个大夫,卫灵公很恼怒,但当时也没有办法,毕竟晋军大兵压境,且已经输了一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