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春秋之晋国风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节 迁延之役(1) (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

    郑国的彻底归顺,令晋悼公真的很高兴。当然,这一次彻底降服郑国,晋国是下了功夫的,那便是组织了联军狠狠教训了一把郑国,郑国是被打服的。

    但郑国这次被打服,是活脱脱一次“讨打”,而且是有预谋的一次讨打。

    郑国人的思路是这样的:先表示归顺楚国,晋国来打。于是表示归顺晋国,楚国来打。那就再归顺楚国。这样循环了几次,郑国发现,没完没了了,这令人头疼。能够医治这个头疼病的药方,那便是如何才能实现归顺了一方,另一方不再来打。这样郑国便安定了。

    郑国人认为,眼下,世界第一强是晋国,楚国已经没法与晋国抗衡了。所以,郑国人已经决定要归顺晋国。但直接归顺晋国,楚国人还是要来讨伐的。唯一的办法便是要让晋国对自己下了重手,楚国又不敢与晋国争雄,那样郑国归顺晋国实在是没有办法了,而不象以前那样是口是心非。

    本来,晋国还是把郑国当圣代楚国的诱饵,对郑国,只是不痛不痒的教训一下,目的是引诱楚军北上,以此来消耗楚军。晋国人的策略就是三分四军疲楚法,郑国人经过了几个回合后,已经看清了自己的诱饵地位。只要郑国一直是诱饵,郑国的兵祸就不会停止。

    郑国知道,必须摆脱诱饵这个被动角色。那就演一出苦肉计吧,让晋国对自己痛下杀手,楚国人也不再北上,那郑国的归顺,便终结这种大国以小国为诱饵而不争恐吓亮肌肉的战争游戏。

    楚国人不再北上也需要时机的,这一次,郑国人抓住了时机,然后精准实施了自己的策略。先是按照赴楚国,要求进攻宋国。然后,晋国大怒,组织联军来讨伐郑国。这一次,郑国不再立即投降,而是采取了抵抗策略。既然你要抵抗,那便痛下杀手,所以,联军既包围郑国都城荥阳,又四处掠夺郑国其他城邑。

    郑国受到残酷打击,楚国是要去救郑国的。这一次,楚国还约了盟友秦国一道出兵。秦国当然希望打击一下晋国,现在楚国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有意,秦国当然出兵了。

    那,楚国出了兵么?楚国本也出了兵,但紧急军情又来了:吴军进攻楚国。于是,楚国便出不了兵。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郑国挨了一顿暴揍后,终于顺利实现了向晋国投降的战略意图。

    郑国人还因为楚国不及时出兵相救赴楚国表示了强烈不满,楚国气极,还扣留了郑国使臣。

    这下,郑国更有理由归顺晋国了。为了让晋国人也感觉郑国是真心投降了,郑国下了大血本,将家里的宝贝拿出了不少送给晋国。

    具体的经过前面我们讲过了,但这里中间出了一个乱子:由于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远在西方的秦国根本不知道晋国、郑国、楚国这三者之间出现了重大变故。也就是说,郑国已经投降了晋国,秦国人根本没得到消息,秦国本就是一个守信的国家,他们已经按照与楚国的约定,于公元前562年12月分两路向晋国发起了进攻!

    那晋国呢?晋国人以为,现在郑国人真心投降了,而楚国已经放手不管郑国了,那应该没什么事了吧?于是,根本没有想到秦国居然会在这个时候向晋国扑来。

    于是惨了,守卫西境的下军佐士鲂仓促应战,结果还是被秦军突破。秦军分两路分别由庶长赢鲍、庶长赢武率领,从两处先后突破黄河,于12月初5会师后,大举向晋国发起进攻。士鲂不敌,且战且退,至12月12日退守至栎邑。双方在栎邑爆发战争,结果是晋军大败!

    这是春秋史上难得的一次秦军击败晋军,究其原因,一是晋国自认为秦军在麻隧之役惨败后元气大伤,根本不可能主动进犯晋国,故战略上对西线的防备力量不足。二是晋军主帅下军佐士鲂在接到秦军来犯的报告后,依令组织防守,结果发现秦军数量较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