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春秋之晋国风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节 扈地之盟 (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  会盟是当时达成一致意见的最高形式。会盟时,先在会盟地一个大坑,然后当场宰杀牛羊马各一头作为牺牲,割下其左耳,用一个专用的器皿接牺牲品左耳之血,将牺牲品推到坑里。再大家轮流各添一添在耳之血,在盟书上签字画押。最后将盟书也埋进坑里,代表已经得到神灵的证实,这场盟会是合法有效的。

    当然盟书还有一个副本,每个参与会盟的国家都有一份。牺牲品里最主要的是牛,谁割牛耳则代表谁是盟主。一般是主持会议的国家代表负责割牛耳,这便是所谓的执牛耳。

    当然盟会的核心内容还是所达成的一致意见什么。这次扈地会盟执牛耳的当然是赵盾,最终的决议便是与会各国要在晋国的领导下,团结起来,一致对敌,这个敌便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这些少数民族部落。具体便是一国受到了侵犯,各国都要主动前去救援。

    从扈地会盟回来后,赵盾把矛头对准了鲁国。原因很简单,你鲁国人居然在咱晋国召开的国际重要会上上迟到,严重违反相关纪律,不给予相应的处分,那以后各诸侯国相继效仿怎么办?

    按狐射姑的说法,赵盾是夏日之日,这个夏日之日此时便发威了。赵盾有意讨伐鲁国,但下军大夫郤缺建议赵盾不应讨伐鲁国,最多派人去责问一下鲁国即可。

    郤缺,我们已经多次提到过他了,他为中华成语文化贡献了“相敬如宾”成语,因在晋襄公时代的箕地之战中俘获了白狄首领,从而被晋襄公提拔为卿级大夫。

    这个时候,郤缺虽然拥有了卿大夫的级别,但职务上仍旧是一个下军大夫,相当于此时的他在级别上是晋国六卿候补委员。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