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27章 美国人破大防 (3/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发行。

    在被多尔戈鲁科夫家族收购之前,每份《大西洋》的售价是10美分,在纽约属于中等水平。

    整改之后,《大西洋》不在以欧洲时事为重点,而是将报道重点调整为欧洲王室秘辛,发行方式也从每一份10美分,变成免费赠送。

    消息一出,所有人都被震惊,还有这种大好人呢?

    《大西洋》被收购之前,新闻稿的质量普遍不高,采用的纸张质量也不好,不仅颜色发黄易破,而且油墨不牢固,很容易沾染到读者的皮肤和衣服上。

    改版后的《大西洋》不仅新闻稿的质量有了提升,而且采用更好的纸张和油墨,更便于让读者接受。

    读者的阅读体验虽然好了,成本也大幅上升,10美分的价格不仅不赚钱,而且还会赔钱。

    《大西洋》改版后的创刊号一共发行了1万份,即便以10美分的价格计算,报社也亏损了1000美元。

    圣诞节前,《大西洋》刊载的《欧洲皇室秘闻——英兰格》,发行量达10万份,和创刊号相比提高了10倍。

    有心人关注到,《大西洋》刊登的广告数量,和创刊号相比也提高了近10倍。

    《大西洋》创刊号只有一则多尔戈鲁科夫家族的新车广告。

    《大西洋》主编比洛夫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得意洋洋宣称,《大西洋》凭借广告收入,已经基本达成收支平衡。

    这很明显是说谎,即便是以《纽约时报》的影响力,也不可能仅凭广告收入达成收支平衡。

    再说了,报社老板是要盈利的,仅仅收支平衡,明显无法为报社老板带来利润。

    约瑟夫则是在接受《大西洋》采访的时候坦诚,《大西洋》每发行一期,多尔戈鲁科夫家族就要亏损00美元。

    还好《大西洋》是周刊,多尔戈鲁科夫家族亏得起。

    和亚历山大一家每月百万美元的花销相比,这点钱毛毛雨啦,把周刊变成日刊都无所谓。

    对于约瑟夫的行为,《纽约时报》也无话可说,因为《大西洋》的销量,对《纽约时报》的销量也有促进作用。

    《大西洋》的免费不是见人就送,而是在报亭购买一份《纽约时报》,附送一份《大西洋》,送完为止。

    《纽约时报》的售价是15美分。

    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某些想贪小便宜的家伙。

    11月《大西洋》一共发行了四期,分别对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以及奥斯曼帝国进行专题报道。

    这四大帝国都在世界大战中灭亡,美国人对四大帝国的灭亡过程还是很好奇的。

    这导致《大西洋》的受欢迎程度,一度超过《纽约时报》。

    谁受欢迎很容易判断,看读者买了报纸之后先看哪一份就知道了。

    对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报道都很正常。

    唯独在对俄罗斯帝国灭亡进行盘点的时候,《大西洋》编辑夹带私货,在报道中添加了关于俄罗斯现状的报道。

    这一期的《大西洋》在纽约引发轰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