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与之争锋,正好利用这次失败,先麻痹住他们。
至于禁军之事,继续改革就是。事实上,相比之前禁军的表现已经好了很多。
虽然被人揍得灰头土脸,起码这次他们和敌人交了手。打不赢是实力问题,对朝廷的忠心他们还是有的。”
能力不行,只能拿忠心说事。相比大周其它军队而言,禁军对朝廷的忠心绝对是排前列的。
里面的勋贵子弟个个都是既得利益集团的一员,屁股绝对坐得正,近乎全部都是拥护大周帝国统治的。
泰昌帝嘲讽道:“哼!他们也只剩下忠心了,可惜这份可怜的忠心还打了一个折扣!”
忠于大周不等于忠于皇帝,勋贵集团都是大周帝国的坚定拥护者,有多少是他这个皇帝的拥护者,那就很难说了。
若非没有可用之人,泰昌帝恨不得将这帮家伙全部换掉。可惜这只能想想而已,没有勋贵集团的支持,大周帝国立即就会分崩离析。
站在门口的李凡忍不住开口提议道:“陛下,这些人毕竟是忠于朝廷的。既然他们不肯支持改革,不如废物利用,打发他们到地方上镇压叛乱。
这些人的能力虽然不怎么样,但身后的势力却不小。如果能够许以厚利,诱使他们背后的势力出力,稳定地方局势应该不难。
不管怎么说,现在都必须先将叛乱给扑灭下去。要不然朝廷的财政,早晚都会被这个无底洞吞噬干净。”
馊主意?
好主意?
谁也说不上来。唯一能够确定的是:按照李凡的提议,能够先解朝廷的燃眉之急。至于由此可能导致的后遗症,改革派现在还顾不上那么多。
事实上,在场的这些人大部分也是勋贵子弟,区别仅限于嫡系和旁系、小贵族和大贵族、实封贵族和虚封贵族。
就算自己头上没有爵位,祖上也一定是贵族。包括正统的文人世家,本质上也是贵族集团的一员。只不过因为利益的缘故,形成了不同的团体。
时至今日,大周帝国贵族集团内部已经形成了一条鄙视链:
地方诸侯势力最为雄厚,站在鄙视链的顶端。看不起所有顶着虚衔的家伙,认为没有封地就不是正统贵族;
混军队的虚封贵族也看不起习文的家伙,认为这些文人只会耍嘴皮子,没有丝毫的贵族风范,不愿与之为伍;
受到排斥的文人贵族,对以上两个不带他们玩儿的团体,那是羡慕、嫉妒恨。迫不得已,只能另起炉灶拉出了一个文官集团。
这三个团体内部,又分成了若干个小团体。同时也不乏跨越大团体混的,比如说:保守派、改革派、中立派,就是三个大杂烩。
受此影响,整个大周官场都乱得不像话。今天是改革派,明天是保守派,后天可能又变成了中立派,跳来跳去的事情时有发生。
若是深究下去,这些传承古老的大贵族,几乎都有过联姻,全他妈的都是亲戚。相当于一大家子在陪皇帝玩儿政治游戏。确切的说,皇帝也是这家子中的一员。
在过去的近万载岁月里,甭管怎么风云变化,权力都在这个小圈子里轮流转。
见无人反对,犹豫了片刻功夫后,泰昌帝缓缓说道:“既然大家都不反对,那就按李爱卿的提议办!
杨公,此事就交给你负责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