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990:从鲍家街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03章 双重身份 (1/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刚才那个记者完全没有必要那么急,虽然没有提前安排采访环节,但周彦还是在记者采访区逗遛了一会儿。

    他不但自己留下来,还把作协的交流团也都留了下来。

    团长铁凝本来想着,这些粉丝都是来接周彦他们的,记者们也都是冲着周彦来的,他们作协交流团就从旁边过去好了。

    没想到,周彦直接把他们给拉了下来。

    可能是因为刚才那个男记者被拉走的画面给现场其他记者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周彦带着铁凝他们出现在记者采访区的时候,现场的记者都很克制,没有混乱地提问。

    谁也不想因为扰乱秩序,再被现场的安保人员给“请走”。

    他们可是都看到了,周围那些安保人员都在虎视眈眈地看着他们。

    一时间,记者们还谦让了起来,最后是亚视的记者先提问。

    “周导你好,欢迎来到香江,我是亚视的记者林诗怡,你们是回归后第一批来香江的代表团,请问再次来到香江你有什么样的感想?”

    周彦笑了笑,“新年新气象,一年自然是比一年好。这次来香江的,不仅仅只有钢琴少年乐团,还有作协派出的文化交流团,我这次来香江是双重身份,不仅仅在钢琴少年乐团,也有幸加入了作协的交流团。站在我旁边这几位都是文化交流团的成员,这位是作协副主席铁凝,她也是这次交流团的团长。”

    听到周彦主动介绍,记者们自然很给面子,纷纷跟铁凝他们打招呼。

    铁凝他们看着现场几十个记者,都忍不住暗暗咋舌,来之前,他们何曾想过能够面对这样的阵仗。

    作协的交流团出来,都是官方性质的活动,虽然有些记者跟随,但也大部分都是官方的,数量很少,热情自然也不会太高,都是公事公办。

    而现在他们眼前的阵仗,就像是大明星出行一样,一般的明星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阵容。

    周彦这情况,真是前无古人。

    即便是在八十年代作家们最受关注的时候,中国的作家也没有这样的热度。

    有些人或许会说,周彦算哪门子作家,他明明是影视圈的。

    但这个说法铁凝并不认同,她认为,周彦绝对是作家,不然他们这次交流会也不可能把周彦喊上,甚至还想让周彦当团长。

    虽然作协是看中了周彦的知名度,但前提是周彦确实是个作家,而且是个成绩不差的作家。

    诚然,各种圈子里面总有一些被冠以才子、才女的人,这些人也可能是出过一些作品,或是几首小诗,或是几篇文章,甚至还有写过长篇的。

    就比如另一位当下十分出名的导演陈凯歌,他就是个文艺青年,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发表过诗歌,也发表过,但是因为作品水平一般,产量也不够,所以知道的人很少。

    作品没有产量没有质量,自然不可能被认为是文学圈的。

    但是周彦可不一样,周彦在文学方面起步很高,他的处女作《被雨淋湿的河》就在《花城》这种级别的杂志发行,之后又接连在《燕京文学》上发表作品。

    而且周彦早起的几篇,无一例外都很受关注。

    当时周彦还不算有名气的时候,他的《清水里的刀子》就被长安制片厂的导演黄健新改编成了电影,中国像周彦起步这样高的作家,铁凝印象中还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