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990:从鲍家街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53章 你不是来挖墙脚的吧 (3/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场音乐会还算了解,给周彦介绍起了这会儿正在排练的曲目。

    这次参加演出的曲目,都是出自作曲系的青年老师们,主要是以叶小刚、唐建平以及郭文景为主。

    这些人的实力自然不用多说,青年交响乐团对这次的演出也非常重视,听说这次演出的曲目里面,有几首后面跨年的时候也会演出。

    换言之,明天的演出,算是跨年音乐会的一次局部预演。

    听完了郭文景写的一部室内乐,孙东开口道,“郭主任这几年的作品越来越成熟,风格也越来越明显了,这首《甲骨文》很好的用西方作曲技法表达了中国音乐语境、艺术意蕴跟传统文化,个性很鲜明。”

    周彦点点头,“郭师兄他们这一批的作曲家们,在东西方的融合上有着独到之处,这是他们整体的特点。郭师兄自己的作品不拘一格,崇尚拿来主义,只要是他觉得好的都会运用,而且他用于探索,这一点尤为重要。他在采用民间音调的时候,很大胆地使用了调式之外的音,并且通过这些音将原有的五声音阶调式颜色加农。”

    央音作曲系黄金一代的学生,郭文景、谭盾、叶小刚,他们都比较关注东西方的结合,以及古典和现代的结合。

    这不仅仅是他们那一代整体的特点,也是近几十年以来,国内作曲家的整体方向,周彦也是其中之一。

    但每个人在这个大框架下,做出的东西又不太一样。

    郭文景的多声部写作非常精彩,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单纯的、以三度重叠的音程结构为基础的西方古典音乐的多声语言方式。

    把郭文景的作品跟其他国内的作家的作品放在一起,能够很明显听到其中的区别。

    一个作曲家,想要获得名气,就得做出不一样的东西,不然的话,听众都听不出作品是你的,那作品不是白写么?

    相较而言,周彦在这方面就要差点,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孙东笑盈盈地看着周彦,“你不考虑多做一些室内乐么?当然,我没有说你最近那些小品不好的意思,其实你早期做的那些新世纪,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对东方元素的融合角度很新颖,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做到了雅俗共赏。”

    “创作还是要看契机的,郭师兄这两年跟国际接触比较多,在室内乐的创作上热情自然也是要高点。”

    “嗯,这首《甲骨文》就是应荷兰艺术节委约创作的,六月份在阿姆斯特丹音乐堂首演,这次交响乐团算是重新演绎,我看了新的版本,跟之前的版本有些区别。郭主任主修的是小提琴,之前的版本在小提琴这一部分很出彩,其他乐器稍弱,新版本弥补了一些。”

    郭文景现在的很多作品,都是应国外组织邀请创作的。

    周彦其实也收到了不少委约,比如前段时间英国阿基提四重奏团邀请他创作一首四重奏乐曲,还有美国克洛诺斯四重奏团也发出了邀请。

    这些委约,都被周彦给婉拒了,他确实没有时间。

    不过等到后面有时间了,倒是可以考虑写几部室内乐。

    讨论了一会儿郭文景的曲子,孙东问道,“明天晚上正式演出,你们还来么?”

    “看情况吧。”周彦回答道。

    孙东笑眯眯地说道,“要陪你对象么?到时候带她一起来就好了。”

    “她这次过来待不了太长时间。”

    “哦。”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