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990:从鲍家街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1章 第五次 (7/8)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太高,每一首都可以称得上经典,所以让他们感觉时间过得非常快。

    周彦继续往下说。

    “这首曲子创作于燕京的将军坨,当时吴子牛导演正在那边拍摄《树洞》,因为我是原著作者兼编剧,所以就去了现场探班。当时跟我一起过去的,还有两个作家朋友,余桦跟史铁笙,没错,就是你们在录像带里面看到的那两个人。”

    “很多人听了《借黄瓜》后,来告诉我说,他们在这首曲子里面听到了少男少女的春心懵懂,以及爱情的可爱,他们还问我,为什么这样一首少女怀诗的音乐,会起《借黄瓜》这样的名字。”

    听到周彦这话,台下观众忍不住小声议论起来。

    他们跟周彦口中的那些人一样,也有这个疑问。

    大部分人听完了《借黄瓜》这首曲子,都感觉曲子充满了青春、爱情,只不过这首曲子的名字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借黄瓜,谁跟谁借黄瓜,为什么会借黄瓜?

    黄瓜是否是一种意象,一种典故?它到底代表什么?

    如果它代表爱情,那原因是什么?代表爱情的意象有很多,但他们从没听过黄瓜也是。

    周彦看着观众们一脸期待,似乎在等着他说出答案。

    其实周彦原本是想恶趣味地把答案公布出去,但是看到观众们的表情,他还是没有忍心。

    他担心,自己如果说出真相,忽然很多人之前在心中构建的美好画面瞬间破灭。

    有趣固然是有趣,但也会让他产生罪恶感。

    最终他还是没有把真相说出来,只是说道,“借这个字,跟遗音一样,有很多意思。借钱,借债,这是一种意思,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假借。你们可以把黄瓜想象这某个意象,而这首曲子就是借黄瓜这个意象,来表达你们想要的东西。”

    “至于到底表达什么,已经不由我来决定了。每个听众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一首曲子之于你们每个人的意义,就是你们听到了它。”

    “最后,我送大家一句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话。”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周彦这句话说完之后,音乐厅陷入一阵沉默。

    不是因为他们被周彦这句话打动,而是因为翻译根本就没有翻译。

    而此时的翻译,正看着自己刚刚写下的句子,满头大汗。

    这句话要怎么翻译啊,看着其实也不是特别难,但是他总感觉怎么翻译都不对。

    这完完全全超纲了,接这个活的时候,也没人跟他说,还要搞哲学啊。

    过了好一会儿,翻译知道再不说话不行了,只有硬着头皮把这句话翻译过来。

    结束之后,翻译长长地舒了口气。

    其实翻译还是低估了观众们的理解能力,虽然他的翻译非常直白,但是观众们却能够听出其中的深意。

    等到他说完之后,观众们也纷纷鼓掌,这次鼓掌,不仅仅为了周彦,也是给翻译一点鼓励。

    周彦笑了笑,开始演奏《借黄瓜》。

  &n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