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990:从鲍家街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1章 后面还有排队的呢 (4/9)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罗子松想了想,随后想到了二十四号那天正好是燕京申奥失败消息传回国的时候。

    申奥失败这件事情,大部分燕京人都有关注,当时罗子松听到消息也是失望了很长时间,就是这几天,还是经常能够听到关于申奥失败的谈论,很多人都在说这次燕京之所以没有申奥成功,是台岛那边背刺,没有把票投给燕京。

    这么说来,这一曲《燕京·无声》是听到申奥失败之后创作出来的么?

    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伤感的,失望的?

    就在罗子松胡思乱想的时候,演奏已经开始了。

    之前的四重奏版本,曲子刚开始的时候,是钢琴跟其他三把提琴之间的对话,现在写成了交响,就变成钢琴跟其他几组乐器的对话。

    钢琴、小提琴组、中提琴组、大提琴组……各组之间你一言我一语,有来有回。

    一开始还是比较平静、有序的对话,但是后来慢慢变得激烈,最终就像是吵架一样,而这时,钢琴忽然“沉默”,只有其他组在对话。

    跟之前的四重奏不同,交响乐的乐器这么多,钢琴忽然沉默,大部分人都是意识不到的,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

    但是很快,其他组的段落变得有种呼唤的味道。

    就在观众不明白这些乐器在呼唤什么的时候,钢琴的声音再次响起,而这时,其他乐器反倒集体沉默了。

    到这个时候,观众们才忽然意识到,钢琴好长时间都没有声音,刚才其他乐器组的呼喊正是在呼喊它,也是这个时候,很多人也终于明白“燕京·无声”的意思了。

    再次出现的钢琴先进行了一段独奏,随后以它为主导,带领着其他乐器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进攻”。

    没错,就是进攻,这就是罗子松的直观感受。

    钢琴像是一个将军,带着他的军队,朝着未知的未来以及不明的前方发起进攻。

    乐曲的最后,前路的浓雾被拨开,出现了令人兴奋的光明,曲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希望。

    罗子松的思绪也完全跟曲子融合在一起,变得昂扬、轻快,充满喜悦。

    《燕京·无声》,说是无声,却发出了如此震耳欲聋的呐喊,让人激动不已。

    甚至到后来,罗子松的呼吸都变得急促,就好像他也成了“钢琴大军”中的一员,一路狂奔,奔向美好的未来。

    最后一段旋律响起的时候,罗子松感觉迎面有一道和煦的阳光照在他身上,扫清了他身上所有的不安、疲惫和困惑。

    当曲子全部结束的那一刻,罗子松用力地鼓起掌来,他几乎是第一个鼓掌的。

    台上,周彦也重重地舒了口气。

    虽然这首曲子是他自己写的,但是对他来说,演奏的难度有点高了,特别是中后段,他弹起来非常吃力。

    说实话,他演奏的效果肯定不如乐团的钢琴首席张作权演奏的好,但是他作为这场音乐会的主角,最后一首曲子如果不上台的话,视觉效果上要差一点,所以他就硬着头皮上了。

    而这首曲子里面用到的配器,也就只有钢琴他能上一上了。

    还不错,至少今天他的表现勉强过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